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拼音

所属合集

#雨

譯文

不知是誰在窗前種下的芭蕉樹,一片濃陰,遮蓋了整個院落。葉片和不斷伸展的葉心相互依戀,一張張,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滿懷愁情,無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時分下起了雨,點點滴滴,響個不停。雨聲淅瀝,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聽不慣,於是披衣起牀。

注釋

添字醜奴兒:詞牌名。一作「添字採桑子」。「醜奴兒」與「採桑子」同調而異名。添字,此詞在《醜奴兒》原調上下闋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來的七字句,改組爲四字、五字兩句。增字後,音節和樂句亦相應發生了變化。 中庭:庭院裏。 舒捲: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詞兩用,舒,以狀蕉葉;捲,以狀蕉心。且卷,有通「婘」之訓,謂好貌。 餘清:此據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和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此首斷句亦從吳著。今本多作「餘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當,因此詞上闋旨在詠物並非簡單的擬人之法。餘清,意謂蕉葉舒捲;蕉心貽人以清涼舒適之感。視「清」字爲「情」字的諧音,其意似勝於徑用「餘情」二字。 霖霪:本爲久雨,此處指接連不斷的雨聲。

《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來描繪芭蕉的形象,不僅準確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質特性,而且蘊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闋從視覺入手,生動地寫出芭蕉的樹陰遮滿中庭,葉片舒展,蕉心捲縮的景象;下闋從聽覺入手,寫夜雨打在芭蕉上,聲聲入耳,使本來就輾轉不眠的詞人更加愁傷。全詞篇幅短小,含蓄蘊藉,用語直白,運筆輕靈,情思沉切。

賞析

這首詞作於南渡以後,通過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達作者思念故國、故鄉的深情。上闋詠物,借芭蕉展心,反襯自己愁懷永結、鬱鬱寡歡的心情和意緒。首句「窗前誰種芭蕉樹」,似在詢問,似在埋怨,無人回答,也無須回答。然而通過這一設問,自然而然地將讀者的視線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葉心長卷、葉大多蔭的特點加以詠寫。蕉心長卷,一葉葉,一層層,不斷地向外舒展。闊大的蕉葉,似巨掌,似綠扇,一張張,一面面,伸向空間,佈滿庭院,散發着清秀,點綴着南國的夏秋。第二句「陰滿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繪出這一景象。第三句重複上句,再用一個“陰滿中庭”進行吟詠,使人如臨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綠葉的遮蔽,進而注視到蕉葉的舒捲。「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歇拍二句寄情於物,寓情於景。「葉葉」與「心心」,兩對疊字連用,一面從聽覺方面形成應接不暇之感,—面從視覺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葉不斷舒展的動態。而蕉心常卷,猶如愁情無極,嫩黃淺綠的蕉心中,緊裹着綿綿不盡的情思。全詞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蘊。語言明白曉暢,能充分運用雙聲疊韻、重言疊句以及設問和口語的長處,形成參差錯落、頓挫有致的韻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徵,採用即景抒情,寓情於物,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抒發國破家亡後難言的傷痛;用筆輕靈而感情凝重,體現出漱玉詞語新意雋、頓挫有致的優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霖霪:連緜不停的雨。霪(yín)。

繙譯

窗前是誰種下的芭蕉樹,樹廕遮蓋了整個中庭。樹廕遮蓋了整個中庭,芭蕉葉和葉心舒卷著,有著許多的清新。傷心地躺在枕上直到三更天,點點滴滴的雨連緜不停。點點滴滴的雨連緜不停,這讓流落北方的人愁苦憂傷,不習慣起來聆聽這雨聲。

賞析

這首詞上闋描繪了芭蕉樹的樹廕充滿中庭的景象,傳達出一種清幽的氛圍。下闋則著重描寫三更雨給詞人帶來的愁緒,“點滴霖霪”將那種無盡的細雨和持續的愁悶展現得淋漓盡致。“愁損北人”三個字尤其深刻地躰現出李清照作爲一個流落南方的北方人,在特定情境下所特有的傷感和不適應。整首詞通過對雨中芭蕉的細致刻畫,細膩地表達了詞人的內心愁緒,意境幽遠,情感真摯而深沉。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