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拼音

譯文

登上高樓遠眺,眼前一片荒涼,令人愁思無限。 狂風四起,驚動了水中荷花;暴雨驟下,抽打着牆上的薜荔。 想起同遭貶逐的朋友,怎奈崇山密林,遮住了千里的目光,讓我無法遠望。 柳江曲折,又似那九回的愁腸,叫我更加鬱悶。在這偏僻的蠻荒之地,就是互通音訊,也是困難重重。

注釋

柳州:今屬廣西。 漳:漳州。 汀:汀洲,今屬福建。 封:封州。 連:連州,今屬廣東。《舊唐書·憲宗紀》:「乙酉(元和十年)三月,以虔州司馬韓泰爲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永州司馬柳宗元爲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饒州司馬韓曄爲汀州(今福建長汀縣)刺史,朗州司馬劉禹錫爲播州刺史,臺州司馬陳諫爲封州,(今廣東封川縣)。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錫母老,請移近處,乃改授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 接:連接。一説,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邊遠地區。 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驚風:急風、狂風。曹植《贈徐幹》:「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 亂颭(zhǎn):吹動。《説文》:「風吹浪動也。」芙蓉:指荷花。崔豹《古今注·卷下》:「芙蓉,一名荷華,生池澤中,實曰蓮,花之最秀異者。」沈德潛曰:「驚風、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薜荔:一種蔓生植物,也稱木蓮。 重遮:層層遮住。 千里目:這裏指遠眺的視綫。 江:指柳江。 九回腸:愁腸九轉,形容愁緒纏結難解。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腸一日而九回。」梁簡文帝《應全詩》:「望邦畿兮千里曠,悲遙夜兮九回腸。」 共來:指和韓泰、韓華、陳諫、劉禹錫四人同時被貶遠方。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嶺以南的少數民族。賈誼《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 文身:身上文刺花繡,古代有些民族有此習俗。文,通「紋」,用作動詞。《莊子·逍遙遊》:「越人斷髮文身。」《淮南子·原道訓》:「九嶷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民人披髮文身,以象鱗蟲。」 猶自:仍然是。 音書:音信。 滯:阻隔。

此詩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於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創作並寄與際遇相同的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的一首七律。詩中寄贈四位共患難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寫思念朋友而難以見面之意,表現出一種真摯的友誼,雖天各一方,卻有無法自抑的相思之苦。此外,「海天愁思」中亦當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測、仕途險惡之嘆。詩人寫風雨侵颭、嶺樹遮擋,不僅僅是言自然現象,也蘊含了詩人遭貶以後憂恐煩亂的心境特點。

賞析

這首抒情詩,賦中有比,象中含興,情景交融,悽楚動人。 全詩先從「登柳州城樓」寫起。首句「城上高樓」,於「樓」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見愈遠。作者長途跋涉,好容易纔到柳州,卻急不可耐地登上高處,爲的是要遙望戰友們的貶所,抒發難於明言的積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說城上高樓與大荒相接,乃樓上人眼中所見。於是感物起興,「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噴涌而出,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遼闊而荒涼的空間,望到極處,海天相連。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於遼闊無邊的空間了。這麼遼闊的境界和這麼深廣的情意,作者卻似乎毫不費力地寫入了這第一聯,攝詩題之魂,併爲以下的逐層抒寫展開了宏大的畫卷。 第二聯「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寫的是近處所見。惟其是近景,見得真切,故寫得細緻。就描繪風急雨驟的景象而言,這是「賦」筆,而賦中又兼有比興。屈原《離騷》有云:「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這裏,芙蓉與薜荔,正象徵着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從所見者中特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它們在暴風雨中的情狀使詩人心靈顫悸。風而曰驚,雨而曰密,颭而曰亂,侵而曰斜,足見對客觀事物又投射了詩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礙於風,而驚風仍要亂颭;薜荔覆牆,雨本難侵,而密雨偏要斜侵。這不禁使詩人產生聯想,愁思瀰漫。在這裏,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有如水中着鹽,不見痕跡。 第三聯寫遠景。由近景過渡到遠景的契機乃是近景所觸發的聯想:自己目前是處於這樣的情境之中,好友們的處境又是如何呢?於是心馳遠方,目光也隨之移向漳、汀、封、連四州。「嶺樹」、「江流」兩句,同寫遙望,卻一仰一俯,視野各異。仰觀則重嶺密林、遮斷千里之目;俯察則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腸。景中寓情,愁思無限。從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迴腸」對「嶺樹重遮千里目」,銖兩悉稱,屬於「工對」的範圍。而從意義上看,上實下虛,前因後果,以駢偶之辭運單行之氣,又具有「流水對」的優點。 尾聯從前聯生發而來,除表現關懷好友處境望而不見的惆悵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望而不見,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問;而望陸路,則山嶺重疊,望水路,則江流紆曲,不要說互訪不易,即互通音訊,也十分困難。這就很自然地要歸結到「音書滯一鄉」。然而就這樣結束,文情較淺,文氣較直。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先用「共來百粵文身地」一墊,再用「猶自」一轉,才歸結到「音書滯一鄉」,便收到了沉鬱頓挫的藝術效果。而「共來」一句,既與首句中的「大荒」照應,又統攝題中的「柳州」與「漳、汀、封、連四州」。一同被貶謫於大荒之地,已經夠痛心了,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無法送到。餘韻裊裊,餘味無窮,而題中的「寄」字之神,也於此曲曲傳出。可見詩人用筆之妙。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郡(今山西永濟縣)人,著名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 242篇诗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