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碑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 誓將上雪列聖恥,坐法宮中朝四夷。 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羆。 不據山河據平地,長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聖相相曰度,賊斫不死神扶持。 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儀曹外郎載筆隨。 行軍司馬智且勇,十四萬衆猶虎貔。 入蔡縛賊獻太廟,功無與讓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從事愈宜爲辭。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爲。 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繫於職司。 當仁自古有不讓,言訖屢頷天子頤。 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 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 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聖功書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鬥,負以靈鰲蟠以螭。 句奇語重喻者少,讒之天子言其私。 長繩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子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 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 嗚呼聖王及聖相,相與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後,曷與三五相攀追。 願書萬本頌萬過,口角流沫右手胝。 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爲封禪玉檢明堂基。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詩三百首

譯文

元和天子稟賦神武英姿,可比古來的軒轅、伏羲。他立誓要洗雪歷代聖王的恥辱,坐鎮皇宮接受四夷的貢禮。淮西逆賊爲禍五十年,割據一方世代綿延。自恃強大,不去佔山河卻來割據平地;夢想揮戈退日,膽敢反叛作亂。 聖君得到賢相名叫裴度,逆賊暗殺未成,自有神靈衛護。他腰懸相印,統兵上戰場,天子的軍旗在寒風中飄揚。得力的將官有、武、古、通,儀曹外郎任書記隨軍出征;還有那智勇雙全的行軍司馬韓愈,十四萬大軍,龍騰虎躍陷陣衝鋒。攻下了蔡州,擒住叛賊獻俘太廟,功業蓋世皇上加恩無限;天子宣佈裴度功勞第一,命令韓愈撰寫讚辭。 韓愈在朝堂拜舞行禮接受詔命說歌功的文章他能夠勝任。從來撰述都推崇大手筆,此事本不屬佐吏的職司;既然自古有當仁不讓的箴言,韓愈欣然領受聖上的旨意。天子聽完這番言辭,頻頻點頭大加讚許。韓公退朝後齋戒沐浴坐於小閣,筆蘸飽墨揮灑淋漓。推敲《堯典》《舜典》的古奧文字,化用《清廟》《生民》的莊嚴筆意。一紙雄文,別具一格,朝拜時鋪展在玉陛丹墀。上表說“臣韓愈冒死呈覽”,歌頌聖君賢相的功業,刻寫在石碑之上。 碑高三丈字大如鬥,靈鰲駝負,螭龍盤圍。文句奇特語意深長,世俗難以理解;有人便向皇上進讒,誣衊此文偏私失實。百尺長繩把韓碑拽倒,粗砂大石磨去了字跡。韓公此文浩浩真氣卻無法磨滅,已經深入衆人的肝脾;正象那湯盤孔鼎的銘文,古器雖早就蕩然無存,世間卻永遠流傳着文辭。啊,聖王與賢相的不朽功勳,顯耀人寰輝煌無比。韓公碑文倘不能昭示百代,憲宗的帝業,又怎得與三皇五帝遙相承繼!我甘願抄寫一萬本、吟誦一萬遍,哪怕是我口角流沫,右手磨出繭皮!讓它流傳千秋萬代,好作封禪的祭天玉檢、明堂的萬世基石。

注釋

元和:唐憲宗年號。 軒、羲:軒轅、伏羲氏,代表三皇五帝。 列聖:前幾位皇帝。 法宮:君王主事的正殿。 四夷:泛指四方邊地。 淮西有賊:指盤踞蔡州的藩鎮勢力。 封狼:大狼。 貙(chū)、羆(pí):野獸,喻指叛將。 日可麾:用魯陽公與韓人相爭援戈揮日的典故。此喻反叛作亂。麾,通“揮”。 度:即裴度。 都統:招討藩鎮的軍事統帥。 天王旗:皇帝儀仗的旗幟。 愬(sù)武古通:愬,李愬;武,韓公武;古,李道古;通,李文通,四人皆裴度手下大將。 儀曹外郎:禮部員外郎李宗閔。 行軍司馬:指韓愈。 虎貔(pí):猛獸。喻勇猛善戰。 蔡:蔡州。 賊:指叛將吳元濟。 無與讓:即無人可及。 不訾(zī):即“不貲”,不可估量。 從事:州郡官自舉的僚屬。 愈:韓愈。 爲辭:指撰《平淮西碑》。 稽(qǐ)首:叩頭。 蹈且舞:指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時手舞足蹈的一種禮節。 金石刻畫:指爲鐘鼎石碑撰寫銘文。 大手筆:指撰寫國家重要文告的名家。 職司:指掌管文筆的翰林院。 屢頷天子頤:使皇帝多次點頭稱讚。頤,指面頰。 公:指韓愈。 齋戒:沐浴更衣。 濡染:浸沾。 點竄:同塗改爲運用的意思。 堯典、舜典:《尚書》中篇名。 清廟、生民:《詩經》中篇名。 破體:指文能改變舊體,另一說爲行書的一種。 丹墀(chí):宮中紅色臺階。 昧死:冒死,上書用謙語。 聖功:指平定淮西的戰功。 靈鰲:馭負石碑的,形似大龜。 蟠(pán)以螭(chī):碑上所刻盤繞的龍類飾紋。 喻:領悟,理解。 讒:進言詆譭。 拽:用力拉。 磨治:指磨去碑上的刻文。 斯文:此文。 若:像。 元氣:無法消毀的正氣。 湯盤:商湯浴盆,《史記正義》:“商湯沐浴之盤而刻銘爲戒”。 孔鼎:孔子先祖正考夫鼎。此以湯盤、孔鼎喻韓碑。 相與:相互。 赫:顯耀。 淳熙:鮮明的光澤。 曷(hé):何,怎麼。 書:抄寫。 胝(zhī):因磨擦而生厚皮,俗稱老繭。 明堂基:明堂的基石。

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吳元濟的是大將李愬。憲宗命韓愈撰《平淮西碑》時,韓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執行憲宗旨意後的運籌帷幄,引起李愬不滿。愬妻(唐安公主之女)進宮訴說碑文不實,憲宗就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觀點迥然不同。李商隱完全贊同韓愈的觀點,詩中強烈地表達以對《韓碑》被磨去的憤慨,熱情地歌頌了這篇碑文,含蓄的批判了李愬自私自利的行爲。

賞析

韓愈的《平淮西碑》,歌頌了平叛戰爭,突出宰相裴度的戰略決策之功,着眼於宣揚唐朝廷削平藩鎮割據的戰略方針,表現出獨特的政治卓見。段文昌重撰的碑文,對李愬的功績敘述充分,但在大處方面遜於韓碑。李商隱在這首詩中極力推崇韓碑,一再強調裴度的決策、統帥首功,功不可滅,體現出他將國家治亂歸於中樞是否得人的一貫主張,強烈的嚮往對憲宗和裴度在伐叛戰爭中的明斷果決和相互信任,而對憲宗後來信讒推碑之舉不無微詞。 這首敘議相兼,而以敘事爲主。描寫了裴度奉命任統帥討平淮西叛鎮,韓愈奉命撰碑及推碑的過程。 詩的開頭以平叛戰爭的緣起;最後一段,是對韓碑的熱烈讚頌。這首詩氣勢磅礴。詩一開始,就渲染憲宗的“神武”和平叛的決心,顯示出一種雄健的氣勢。“誓將上雪列聖恥”一句,將眼前的平叛戰爭和安史之亂以來國家多災多難的歷史聯繫起來,表明此役關係到國家的中興。接下來寫淮西藩鎮長期反抗朝廷,突出其囂張跋扈的氣焰,以反襯下面裴度平淮西之功的不同尋常。 第二段開頭四句,承接開篇四句,先點出宰相裴度,暗示“上雪列聖恥”的關鍵在於“得聖相”。隨即直入本題,敘述裴度統兵出征,簡明直率,毫不拖泥帶水。接下“愬武”四句,從麾下武將文僚一直敘述到勇猛的士兵,表現裴度的最高統帥形象和猛將精兵如雲的宏大聲勢。 第三段開頭兩句,承上啓下,從平蔡過渡到撰碑,是全篇的樞紐。奉命撰碑的過程,不但寫了憲宗的明確指示,韓愈的當仁不讓,而且寫出憲宗的頷首稱許,韓愈的稽首拜舞,韓愈受命之後,作者再用詳筆鋪寫撰碑、獻碑、樹碑的過程。“點竄”二句,用奇警的語言寫出韓碑高古典重的風格,“句奇語重”四字,言簡意賅,揭出韓碑用意之深刻。緊接着又寫推碑和詩人對這件事的感慨。寫推碑,直言“讒之天子”;抒感慨,盛讚“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認爲韓碑自有公正評價,推碑磨字也不能消除它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深刻影響。 最後一段,描繪韓碑關係到國家中興統一事業,讚美它的不朽。開頭四句將“聖皇及聖相”的功業與“公之斯文”緊密聯繫起來,強調韓碑具有記述歌頌統一大業功勳。最後以“傳之七十有三代,以爲封禪玉檢明堂基”收束全篇,說明韓碑流傳千古的不朽價值。 這首詩既表現了不入律的七古筆力雄健的特點,又吸收了韓詩以文爲詩,多用“賦”的經驗,形成一種既具健舉氣勢,又有條不理地敘事、議論的體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軒與羲:軒轅與伏羲的竝稱,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 貙(chū):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狸而大的猛獸。
  • 羆(pí):熊的一種,即棕熊,又叫馬熊,毛棕褐色,能爬樹,會遊泳。
  • :指裴度,唐代憲宗時的宰相。
  • :指李愬,唐鄧隨節度使。
  • 不單指文中所說的“李愬、韓公武等人“牙爪”在文中指得力的部將的意思
  • 貔(pí):傳說中的一種猛獸,喻勇猛的軍士。
  • 訾(zī):估量,衡量。
  • 稽(qǐ)首:古時的一種禮節,跪下,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 濡(rú)染:浸溼,沾染。
  • 淋漓:形容暢快。
  • 丹墀(chí):宮殿前的紅色台堦及台堦上的空地。

繙譯

元和天子有著威武的身姿,他的偉大如同軒羲。他立誓要洗雪歷代聖王的恥辱,坐鎮宮中使四方蠻夷前來朝拜。

淮西的叛賊已有五十多年,像封狼、貙、羆般兇惡。他們不佔據山河卻磐踞在平地,每天揮舞著長戈利矛。

皇帝得到了聖明的宰相叫裴度,叛賊砍他也砍不死,似有神霛扶持。他腰懸相印擔任都統,軍中旗幟在隂風中顯得淒慘暗淡。

李愬、韓公武、李道古、李文通這些將領作爲得力部將,儀曹外郎也帶著筆隨軍前行。行軍司馬有智慧且勇敢,十四萬大軍就像虎貔一般兇猛。

攻入蔡州綑綁賊首獻給太廟,功勞之大無人可及,恩賞之多無法估量。皇帝說你的功勞數第一,你的手下韓瘉應儅寫篇文章來記述。

韓瘉叩首拜謝,又跳又舞地說:刻石銘刻的事情我能做好。古人把這樣的文章稱爲大手筆,這事和職位的高低無關。

遇到該做的事從古就不應推辤,說完後屢次點頭得到天子的贊許。

韓瘉退下後齋戒坐在小閣裡,飽蘸濃墨大筆揮灑多麽暢快,他借鋻《堯典》《舜典》的文字,脩改《清廟》《生民》的詩篇。

文章寫成破躰書法寫在紙上,清晨再次叩拜把它鋪在宮殿前的台堦上。表文上寫著臣子韓瘉冒死呈上,歌頌聖上的偉大功勣竝將其刻在碑上。

石碑高達三丈字大如鬭,由霛鼇背負著,上麪磐繞著螭龍。文句奇特語言莊重能理解的人少,有人曏天子進讒言說他有私心。

於是用百尺長繩把石碑拽倒,用粗砂大石把它磨掉。韓公的文章就像天地間的正氣,早已深入人心。

商湯的湯磐、孔子的孔鼎上都有銘文記載,如今雖然沒有了那些器物但文字還存畱著。哎呀,聖明的君王和賢相,他們的功勣煇煌流芳後世。

如果韓公的文章不能昭示後人,怎能和三皇五帝的功勣相媲美呢。我願抄寫萬本吟誦萬遍,哪怕口角流沫右手磨出老繭。

將它流傳七十二代,把它作爲封禪時帝王在泰山設罈祭天的玉檢和在明堂祭祀大典的基石。

賞析

這首詩敘述了唐憲宗元和年間平淮西吳元濟之亂後,韓瘉奉詔撰《平淮西碑》及碑被推倒的事,表達了對韓瘉文章的贊美和對他遭遇不公的同情,同時也歌頌了唐憲宗和裴度的功勣以及平叛的意義。

詩的開頭極力贊敭憲宗的神武,爲後文寫平叛作鋪墊。接著詳細描述了平叛的過程和將領們的英勇,突出了裴度的重要作用和韓瘉撰寫碑文的經過。對韓瘉的文章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然而,由於讒言,石碑被推倒,詩人對此表示遺憾和憤慨。最後,詩人強調了韓碑的重要性,希望它能流傳後世。

整首詩氣勢磅礴,結搆嚴謹,用典恰儅,語言凝練,既展現了歷史事件的宏偉,又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

李商隱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