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 · 清江引 · 相思

相思有如少債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擔愁,準不了三分利。這本錢見他時纔算得。
拼音

所属合集

#元曲三百首

譯文

相思就像欠人債的債主,每日天都去逼迫催促。經常擔負着一擔憂愁的債務,卻抵不了三分利息,這本帳只有見到他時纔算得。

注釋

雙調:宮調名,是元曲常用宮調之一。 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屬仙呂入雙調;北曲屬雙調。多用爲小令。句式定格爲七、五、五、五、七。 少債:欠債。 一擔愁:形容愁思沉重。一擔,元時市語,形容重。 準:償還,抵償。利:利息。

《清江引·相思》是元曲作家徐再思創作的一首散曲。此曲將相思比作追債,以表現相思之苦日日折磨人而無法躲避,更以利上加利比喻相思之苦隨着離別時日增加而不斷加劇的感受,最後表明只有見面才能消除相思之苦。全曲語言質樸本色,不假辭藻,不用典故,但淺中見含蓄,俗中見機巧,足見作者的高明。

賞析

相思和借債給別人有一定的相似點,即都是出本錢的一方,共同點都是需要對方償還,如果不償還則一定不斷地追;如果不追到手這賠就太大了,有時是本利全無。但放債的人目的就是追求利潤,追求三分利,而相思的則只要把對方追求到自己手裏則萬事大吉,則是高傲的勝利者,根本就不計較利錢。這就是這篇小令比喻的基礎。 “相思有如少債的”這句活的關鍵是“少債”二字,即誰是債權人,誰是債務人,誰少誰的債,誰是追債的人,這確實需要思索一下方可以理清。如果從付出的角度來看,當然相思者本人是債權主體,以下的抒情都是她的內心活動。 “每日相催逼”意謂每日都催逼對方還債,實際是每天都在催促對方表態,催促對方趕快答應自己的求愛。這句也可以理解成相思之苦日日催人逼人折磨人,令人無法躲避,這將那時時刻刻縈繞於心、無法逃避的思念之苦,極爲真切形象地表現出來。“常挑着一擔愁,準不了三分利”兩句寫相思者的精神狀態,也極其形象生動。愁,是相思者經常擔負着相思的憂愁和討不回債務的雙重憂愁,這憂愁是極其沉重而難以擔負的,而且更是不能指望三分利了。因爲相思本來是自發的,對方是否知道都不敢完全確定,故利錢就更不敢指望了。“常挑着一擔愁”,把無形化爲有形,抽象化爲具體,生動地表現出相思之深重,顯示出很高的想象力和語言表現能力。 最後一句點出這種債務了斷的的方式就是“這本錢見他時纔算得”,要求實在是太低了,見面時才能計算本錢,人家還不還還不好說,如果償還算是要回了本餞,利息就不計較了。曲中把相思者一往情深,不可解脫而又急切之態描繪得惟妙惟肖。 小曲比喻新奇,語言爽利,一如小兒女聲吻口氣。用韻斬釘截鐵,不押而葉,不期而遇,可謂百中無一,難有其匹。至於意味,更堪細玩。全曲淺中見含蓄,俗中見機巧,這是其高明之處。

徐再思

徐再思,字德可,號甜齋(有的資料中其號爲“甜齊”),浙江嘉興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生平事蹟不詳。曾任嘉興路吏。因喜食甘飴,故號甜齋。生卒年不詳,與貫雲石爲同時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100餘首。作品與當時自號酸齋的貫雲石齊名,稱爲“酸甜樂府”。後人任訥又將二人散曲合爲一編,世稱《酸甜樂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 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