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泰伯篇 · 第四章

· 孔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注釋

孟敬子:即魯國大夫孟孫捷。 問:探望、探視。 動容貌:使自己的內心感情表現於面容。 暴慢:粗暴、放肆。 正顏色:使自己的臉色莊重嚴肅。 出辭氣:出言,說話。指注意說話的言辭和口氣。 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籩(biān)豆之事:籩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 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這裏指主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賞析

曾子與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的。曾子在臨死以前,他還在試圖改變孟敬子的態度,所以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對孟敬子沒有惡意,同時也告訴孟敬子,作爲君子應當重視的三個方面。這些道理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有意義的。對於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和諧的人際關係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