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雍也篇 · 第四章

· 孔子
子華使於齊,冉子爲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着肥馬駕的車子,穿着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賙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賙濟富人的人。”

注釋

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2歲。 冉子:冉有,在《論語》書中被孔子弟子稱爲“子”的只有四五個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粟: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穀粒,去殼以後叫做米;粟字單用時,就是指米了。 釜(fǔ):古代量器名,一釜約等於六鬥四升。 庾(yǔ):古代量器名,一庾等於二斗四升。 周:賙濟、救濟。

賞析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的。孔子的“愛人”學說,並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爲,賙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於人道主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