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學而篇 · 第五章

· 孔子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拼音

譯文

孔子説:「治理一箇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眞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注釋

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裏是治理的意思。 乘(shèng):意爲輛。這裏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三人,車下步卒七十二人,後勤人員二十五人,凡百人。 千乘之國:指擁有千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敬事:敬字一般用於表示個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愼專一、兢兢業業。 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箇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爲狹義。 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爲主,這是説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賞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説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政者而言的,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箇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治者嚴肅認眞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爲説,孔子的學説是「愛人」,泛愛一切人。但本章裏所説的「愛人」則非此意。他所説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纔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可見,「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衹是愛統治集團中的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干係。從另一箇角度説,孔子這裏是爲統治者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出謀劃策。 魯迅曾經指出:「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爲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爲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因而頗具尖鋭性。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