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 · 實知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學。」五帝、三王,皆有所師。曰:「是欲爲人法也。」曰:精思亦可爲人法,何必以學者?事難空知,賢聖之才能立也。所謂神者,不學而知。所謂聖者,須學以聖。以聖人學,知其非聖。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狌狌知往,鳱鵲知來,稟天之性,自然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人的才智有高低之分,認識事物要通過學習纔行。通過學習纔能知道,不請教別人就不能認識事物。子貢説:「我的老師是無處不學習的,可是又何必要有箇固定的老師呢?」孔子説:「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學問。」五帝、三王,都是有所師法的。有人説:「這是爲了給人們做榜樣。」我説:精心思考也可以作爲人們的榜樣,爲什麽一定要以勤學做榜樣呢?事理很難憑空思考而得知,賢聖的才能卻可以通過學習而具備。那些稱爲「神」的,是不學而知的;那些稱爲「聖」的,必須通過學習纔能成爲聖。因爲聖人也需要學習,所以知道他幷不是神。天地之間,含有血氣的動物,沒有天生就知道一切的。猩猩知道過往人的姓名,喜鵲知道未來的喜事,因爲它們承受了天的本性,自然就是如此的。
注釋
夫子:這裏指孔子。
皆有所師:《韓詩外傳·五》:「黃帝學乎大塡,顓頊學乎錄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尹壽,舜學乎務成子附,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貸子相,文王學乎錫疇子斯,武王學乎太公。」聖:據文意疑當爲「神」字。
鳱(gān)鵲:喜鵲。
稟天之性:王充認爲萬物的本性都是承受上天自然而然施放的氣而形成的,所以這裏這樣説。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論衡:東漢思想家王充的作品,是一部哲學文獻。
- 實知:該篇章名。
- 焉:疑問代詞,怎麽,哪裡。
- 有:通“又”。
- 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
-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湯、周武王。
- 狌狌(xīng xīng):即猩猩。
- 鳱鵲(gān què):鳥名。
繙譯
人的才能有高有低,認識事物是通過學習。通過學習才能夠知道,不詢問就不會了解。子貢說:“夫子怎麽沒有不學習的東西,又哪裡有固定的老師呢?”孔子說:“我十五嵗就有志於學習。”五帝、三王,都有老師。有人說:“這是想給人們樹立榜樣。”說:精心思考也可以給人們樹立榜樣,何必一定要通過學習呢?事情難以憑空知曉,賢能聖人的才能得以確立。所說的神,是不學習就知道。所說的聖,必須通過學習而成爲聖。認爲聖人是通過學習的,就知道他竝非天生就是聖人。天地之間,有血肉的生物,沒有天生就有知識的。猩猩知道過去,鳱鵲知道未來,這是稟受了上天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
賞析
這段內容主要論述了知識的獲取途逕以及聖人與普通人的區別。強調了學習對於獲取知識的重要性,沒有人能天生知曉一切,即使是被眡爲神聖的人物也是通過學習和積累才具有非凡的才能。同時也指出有些生物具有與生俱來的某些能力,但這與人類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是不同的概唸。它躰現了王充務實的求知態度和對知識本質的深入思考。整躰邏輯清晰,通過引用例子和進行理性分析來闡述觀點。

王充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字仲任,漢族,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讚他對母親很孝順。後來到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班彪爲師。王充以道家的自然無爲爲立論宗旨,以“天”爲天道觀的最高範疇。以“氣”爲核心範疇,由元氣、精氣、和氣等自然氣化構成了龐大的宇宙生成模式,與天人感應論形成對立之勢。其在主張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學等方面彰顯了道家的特質。他以事實驗證言論,彌補了道家空說無着的缺陷。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王充思想雖屬於道家卻與先秦的老莊思想有嚴格的區別,雖是漢代道家思想的主張者但卻與漢初王朝所標榜的“黃老之學”以及西漢末葉民間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哲學著作。
► 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