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孔子說:“專找歪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爲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隱遁山林、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素隱行怪:素,朱熹註釋爲「索」,意爲探索;隱,隱僻;行怪,做怪異的事。(sù yǐn xíng guài)指追求隱僻的理論,做怪異的行爲。
- 述:傳述。
- 半塗而廢:塗,同「途」。(bàn tú ér fèi)走了一半的路就放棄,比喻事情做到一半就停下來,不能堅持到底。
- 已:停止。
- 遁世:避世隱居。(dùn shì)
- 見知:被知曉、被瞭解。
翻譯
孔子說:「去探索隱僻的事理,做出怪異的行爲,即便後世有人會傳述,但我是不會這樣做的。君子遵循正道去行事,如果有人半途而廢,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君子依照中庸之道去做,即使避世隱居不被人知曉也不後悔,只有聖人才能做到這樣。」
賞析
這一章中,孔子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行事的態度。反對「素隱行怪」,體現出儒家務實、不追求虛浮怪誕的精神。倡導君子遵道而行且持之以恆,強調堅持正道的重要性。而「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更是將境界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描繪出聖人堅守中庸之道的高尚品質,即使在不被理解、不被關注的困境中依然能堅定信念,無怨無悔。整段話反映了儒家崇尚中正平和、注重道德實踐與堅守內心準則的思想理念,對人們的爲人處世、道德修養有着深刻的指導意義。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爲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