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平泉樹石雜詠一十首 其九 舴艋舟

無輕舴艋舟,始自鴟夷子。 雙闕挂朝衣,五湖極煙水。 時遊杏壇下,乍入湘川裏。 永日歌濯纓,超然謝塵滓。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舴艋(zé měng)舟:小船,形狀如蚱蜢。
  • 鴟夷子:即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功成身退,泛舟五湖,自號鴟夷子皮。
  • 雙闕:宮門兩側的望樓,借指朝廷。
  • 掛朝衣:指辭官。
  • 杏壇:相傳爲孔子聚徒講學之處,後泛指授徒講學之所。
  • 湘川:湘水,在今湖南境內 。
  • 永日:整天,整日。
  • 濯纓:《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後以「濯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 塵滓:比喻世間繁瑣的事務。

翻譯

不要輕視這小小的舴艋舟,它最初源自鴟夷子(范蠡)。 從朝堂上辭去官職,在廣闊無垠煙水迷茫的五湖間飄蕩。有時暢遊在杏壇之下,忽而又進入湘水之中。整天悠然地吟唱着高潔超脫的歌謠,遠遠地告別了世俗的繁瑣事務 。

賞析

這首詩借舴艋舟這一意象,表達出詩人對超脫塵世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開篇點明舴艋舟雖小,但有其獨特淵源,藉助范蠡的故事,爲小船增添了歷史與文化底蘊,也暗示了詩人對范蠡那樣功成身退生活的認同。 「雙闕掛朝衣」一句直言辭官,「五湖極煙水」則展現出辭官後廣闊自由的天地,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自由的珍貴。 「時遊杏壇下,乍入湘川裏」進一步描繪自由悠閒的生活,穿梭於文化聖地與山川之間,愜意無比 。「永日歌濯纓,超然謝塵滓」則直接抒發以超脫高潔爲樂,遠離塵世煩惱的情感。整首詩意境清幽,風格悠然,在對自由自在生活的描繪中,流露出詩人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對高潔生活的執意追尋。

李德裕

李德裕

唐趙郡人,字文饒。李棲筠孫、李吉甫子。幼有壯志,苦心力學,不喜科試。既冠,卓犖有大節。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學士,禁中書詔,大手筆多詔德裕草之。尋轉考功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敬宗時出爲浙西觀察使。文宗即位,加檢校禮部尚書,召爲兵部侍郎。武宗時由淮南節度使入相,弭藩鎮之禍,決策制勝,威權獨重。德裕爲李黨首領,牛僧孺、李宗閔爲首之牛黨深銜之,宣宗立,爲牛黨所構,貶崖州司戶卒。追贈尚書左僕射、太子少保、衛國公。好著書爲文,雖位極臺輔,讀書不輟。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 ► 15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