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 梅影
黃昏片月。似碎陰滿地,還更清絕。枝北枝南,疑有疑無,幾度背燈難折。依稀倩女離魂處,緩步出、前村時節。看夜深、竹外橫斜,應妒過雲明滅。
窺鏡蛾眉淡抹。爲容不在貌,獨抱孤潔。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麗譙吹徹。還驚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對一庭香雪。
拼音
注釋
倩女離魂:唐陳玄佑小說《離魂記》故事:衡州張鎰之女倩娘,與鎰甥王宙相愛。後張鎰將女另配他人,王宙含恨而去。夜間,倩孃的魂追上王宙所乘之船,同往蜀中。五年後,兩人同來張家。在家臥病五年的倩娘聞聲趕出,兩女遂合爲一體。
前村:五代齊巳《早梅》詩:“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爲容句:唐杜荀鶴《春宮怨》詩:“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爲容。”
花光:僧仲仁,宋衡州花光山長老,善畫梅。見《冷齋夜話》。
麗譙:古代城上建有望樓,稱譙樓,用以瞭望城內外敵兵、盜賊、火災等非常情況。華麗的城樓稱爲麗譙。吹徹:吹到最後一曲。唐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燃犀: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載,晉溫嶠至牛渚磯,水底有音樂聲,水深不可測,嶠燃犀角照之,見到了水族的奇形異狀。
賞析
梅花,不與桃李爭春,凌寒鬥雪而開,傲然獨芳,歷來被視爲有骨氣文人的精神象徵,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自從識得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尤其當朝昏暗或朝代更替之際,梅花更成了人們與統治集團或新貴不合作的精神寄託。張炎寫《疏影》,專注於梅影。影者,魂也,神也,中國曆來是有這種說法的。影是神存世的表象,東晉慧遠和尚《萬佛影銘》說的“體神入化,落影離形”。就是此意。因此,張炎寫梅影,就是要突出梅的風骨,梅的精神,而不斤斤於梅的姿態、花枝、顏色,也就是要抽取梅的精華而大寫特寫。這裏面是否有寄託,不得詳知。但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就是宋遺民中如周密、王沂孫、張炎、李彭老、唐珏等詞人,曾寫過大量的詠物詞:新月、梅影、落葉、螢、龍涎香、白蓮、蓴、蟬、蟹等物都成爲題詠的對象,而確可考知的是其中相當一部分作品寄託着亡國的哀思。這首詞的藝術特色,據《唐宋詞鑑賞辭典》邱鳴皋的分析,有所謂“梅影七筆”的說法,約而言之是:初筆“似碎陰”兩句,寫“清絕影”,先以“碎陰”比梅影,但梅影要比一般碎陰更清絕;次筆以“枝北”三句寫“疑似影”,幾度繞枝欲折而未能折到,可見詞人對梅影的摯愛;三筆“依稀倩女離魂”兩句,寫梅影形態的輕倩縹緲;四筆“看夜深”兩句,用竹、雲來襯托梅影;五筆“窺鏡”三句,寫“潔影”,鏡中梅影,形象更爲聖潔,而忽又以美人作比,遺貌取神,可謂神來之筆;六筆“莫是花光”,寫“貞因影”,突出梅品格的堅貞;七筆“還驚”兩句,寫“玲瓏影”,詞人極力寫出珊瑚之美,周圍如水晶宮一般,透徹玲瓏,目的還是在於突出梅影之美。詞的結束兩句是作者自述爲這質美格高的梅影所感動,於此酒醒天寒之時,久久欣賞。角度的不斷轉換,品格的逐漸拔高,可以說是這首詞的寫作特色。
張炎
張炎,南宋最後一位著名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貴族後裔(循王張俊六世孫),前半生富貴無憂。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南宋亡,張炎祖父張濡被元人磔殺,家財被抄沒。此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遊燕趙謀官,失意南歸,長期寓居臨安,落魄而終。
► 3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