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草堂記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峯曰香爐峯,北寺曰遺愛寺。介峯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峯腋寺,作爲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洞開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木,斲而已,不加丹。牆,圬而已,不加白。墄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紵幃,率稱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兩三卷。
樂天既來爲主,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雲石,自辰至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問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輪廣十丈;中有平臺,半平地;臺南有方池,倍平臺。環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鬆,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嘎雲,低枝拂潭;如幢豎,如蓋張,如龍蛇走。松下多灌叢,蘿蔦葉蔓,駢織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風氣,如八九月時。下鋪白石,爲出入道。堂北五步,據層崖,積石,嵌空垤塊,雜木異草,蓋覆其上。綠陰濛濛,朱實離離,不識其名,四時一色。又有飛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見,可以永日。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脈分線懸,自檐注砌,累累如貫珠,霏微如雨露,滴瀝飄灑,隨風遠去。其四旁耳目杖屨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廬峯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紀,覶縷而言,故云甲廬山者。噫!凡人豐一屋,華一簀,而起居其間,尚不免有驕矜之態,今我爲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類至,又安得不外適內和,體寧心恬哉昔永,遠,宗,雷輩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載,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從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門,凡所止雖一日二日,輒覆簣土爲臺,聚拳石爲山,環鬥水爲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剝,來佐江郡,郡守以優容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求焉!尚以冗員所羈,餘累未盡,或往或來,未遑寧處。待予異時弟妹婚嫁畢,司馬歲秩滿,出處行止,得以自遂,則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實聞此言!
時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東西二林長老湊,朗,滿,晦,堅等凡二十又二人,具齋,施茶果以樂之。因爲草堂記。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廬山的風景,秀麗至極,簡直是天下諸山的冠軍。山的北峯,叫做香爐峯;香爐峯的北面的寺廟叫做遺愛寺;介於香爐峯與遺愛寺之間,那地方最美,又是廬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樂天一見就愛上它了,就像遠行的遊子路過故鄉一樣,戀戀不捨而不忍離去,於是面對香爐峯,下近遺愛寺,蓋了一間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間屋子,兩根楹柱;兩個臥房,四扇窗子;(屋子的)面積大小,完全與心意相合,與財力相稱。打開北邊的小門,使涼爽的風吹進來,避盛暑;把屋脊南面蓋得高些,讓陽光照射進來,防備嚴寒。建造房屋的木材只用斧子砍削,不用油漆彩繪;牆塗泥就可,不必用石灰白粉之類粉刷。砌臺階用石頭;糊窗戶用紙,竹子做的簾子,麻布做的帳幕,一切全都和草堂的簡樸格局相稱。屋子裏設有木製椅榻四張,素色屏風兩座,還有漆琴一張,和儒、釋、道書籍各三兩卷。
樂天我已來到這裏做了草堂的主人,仰觀山色,俯聽泉聲,隨意瀏覽旁邊的竹樹雲石。從早到晚,美景很多,來不及一一觀賞。看了一會兒,由於清幽景物的誘發,性情也隨之變得恬淡;環境適宜,心情平和。只要住一宿,身體就十分安寧,住兩夜更感到心情平靜安適,住三個晚上以後,心曠神怡,物我兩忘,也不知是如何進入這種狀態的。
自問其緣故,回答說:這草堂,前面有平地,面積約十丈,中間有平臺,是平地面積的一半,平臺的南邊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積比平臺大一倍。環繞着水池多是山竹、野草,池裏長滿了白蓮、白魚。再往南走,就到了一個山石間的水溝,石澗兩旁有古鬆、老杉,樹身粗大的將近十人之圍(十人圍大約是兩人合抱),樹的高度不知幾百尺,長枝條上摩雲霄,低垂的枝柯輕拂着潭水。像旌旗一樣豎立,像車蓋一樣張開,盤曲伸展如龍蛇遊走。古松下多灌木叢,蔦羅枝葉蔓生,互相糾結交織,互相承接遮蓋,使得日光月華都無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時的氣候,仍像八九月的秋涼時節。地下鋪着白石做爲出入的信道。草堂北邊五步遠的地方,憑藉高崖積石作爲假山,在空凹處卡進小土堆和土塊,各種樹木、奇花異草覆蓋其上。綠蔭濃密,紅色的果實繁多,也說不出它們的名字,四季都是這個樣子。又有天上飛落的泉水,就地種植的茶樹,就這飛泉和植茗來烹茶,若被愛好風雅之事的人看到,可以終日不去。草堂東邊有一座瀑布,清水懸掛三尺高,瀉落在臺階角落,然後注入石渠中。從早到晚,就像潔白的綢子,要是在夜間聽起來,就像珠玉琴箏的聲音。草堂的西邊,靠近北面山崖的右側山腳,用剖開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這些竹管如脈管一樣分出水流,細水從上流下,像細線一樣懸掛空中,從屋檐灌注到水池裏,連接不斷像成串的珍珠,細微水點飄散的樣子像雨露一般,水一點一點地往下落,隨風遠去。那附近望得見、走得到的地方,春,有錦繡山谷中的繁花;夏,有石門澗裏的皓雲;秋,有虎溪的明月;冬,有爐峯的白雪。陰晴明暗,黃昏早晨的煙雲隱現,千變萬化,不可詳盡記述,細細說來,所以我才說這裏的景色是廬山第一!
唉!一般人只要建造一間高大的房屋,精製一張竹蓆,而生活在當中,尚且免不了有驕傲自負之態。何況是我,已成了這些東西的主人,草堂周圍的美景紛至沓來,激發人的思想感情,接觸什麼樣的景物就產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適、內在和樂,身體安寧,心情恬適呢?想當年東晉高僧慧永、慧遠、名儒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山,就直到老死也都不肯離開,雖然與我現在相距久遠,但我知道他們心裏也是因爲這廬山的美景啊!
更何況我從小到老,不管住的是白色的茅屋或者硃色的大廈,只要在居所住上一天兩天,我總是要搬少許土做個臺子,聚集一些卵石來築座假山,再環繞個小小的水池,可見我對山水的癖好已經到了如此無可救藥的地步。
一旦命運不順當,被貶來輔佐九江郡守,郡守以寬厚來安撫我,廬山以他神奇的美景對待我,這簡直是上天賜給了我最好的時機、大地送給我最好的空間,我終於能得到自己的最愛,還有什麼好苛求呢?只不過我爲閒散的官職所束縛,未能完全擺脫牽累,時去時回,沒有閒暇安寧地住下來。等到哪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職任期滿了,外出做官還是在家不仕,都能順遂自己的心意,那麼一定會左手牽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與書本,終老在此,以完成我一輩子的心願。我發誓,清泉白石可以做我盟誓的證人。
在三月二十七日,我剛搬到這新居草堂;四月九日,和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以及東林寺、西林寺的長老大德湊、朗、滿、慧、堅等二十二人,準備了齋食擺設了茶果點心來爲新居行落成典禮,於是寫下了這篇《草堂記》。
注釋
匡廬:指江西的廬山。相傳殷周之際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
介:處於兩者之中。
面峯腋寺:對山傍寺。腋,兩腋在人身旁,古引申爲“傍”。
明年:第二年。
廣袤:土地的長和寬。這裏指面積大小。豐殺:增減。
一稱心力:全與自己的願望和財力相稱。
洞:洞開。
陰風:北風。
徂暑:盛暑。
祁寒:嚴寒。
冪:覆蓋。
嗒(tà)然:物我兩忘貌。
輪廣:縱橫。南北爲輪,東西爲廣。
環:環繞。卉(huì):花草。
戛(jiá):摩,摩挲。
幢:古代作儀仗用的一種旗幟,以羽毛爲飾。
可以:可以藉此。
築:古代打擊的絃樂器。
杖屨:扶杖步行。
晦:暗。
殫:盡。
覶縷(luólǚ):原委本末,此指細說。
甲:名作動,居第一。
物至致知:謂各種景物紛至眼前,使人有所感受而增長智慧。
永、遠、宗、雷輩十八人:指東晉高僧慧永、慧遠兄弟和著名隱士宗炳、雷次宗等人。
白屋:指貧苦人家的屋子。
蹇剝:均爲《易經》卦名。此指遭受挫折。
冗員:閒散多餘的官員。
歲秩:規定的任職年限。
落:落成。這裏指慶賀落成。
序
此文爲白居易創作的山水遊記。先交代草堂的由來和位置,次寫草堂的設置,再寫住進草堂後的情景,然後正面記敘對山水的愛好和希望終老草堂的心情,最後附記移居、慶賀及作記等事。全文以嫺熟的文筆和技巧,充分表達了自己酷愛山水癖好,並注入了自己的身世感、滄桑感,使山水別具內涵與風韻。
賞析
唐代白居易的山水遊記,尤顯自我的風格,享有盛名的《廬山草堂記》,即是其個性的顯現。白居易以嫺熟的文筆和技巧,充分表達了自己酷愛山水癖好,並注入了自己的身世感、滄桑感,使山水別具內涵與風韻。
白居易在廬山遊玩的時候,終於看上了一個好的去處。在廬山香爐峯的北面,遺愛寺的南面,有一處風景秀麗甲於匡廬的地方。竟然像遠遊的人回到了故鄉一樣而不忍離去。終於決定在此蓋一處草廬,第二年蓋成之後,詩人住在那,可以看山,可以聽泉,真是美不勝收。況且在草廬附近還有一個水池,在池塘周圍有很多山竹野卉,而池子裏面又有白蓮、白魚。這是詩人下了決定,等到以後,弟妹們都成家立業之後,自己就和妻子兒女們搬到這裏來住,“終老於斯”。
文章起始,交代草堂的由來和位置。“匡廬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在記文開篇對廬山發生這樣的讚歎,此後這就成爲對廬山衆口一詞的評判。草堂建在香爐峯和遺愛寺之間,“其境勝絕”,作者又以“甲廬山”稱譽。兩個“甲”字,突出了草堂周圍環境之美,寫出了作者對廬山美景的深情迷戀。
第二段寫草堂的設置。草堂格局簡單:“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堂內陳設樸素古雅,聽其自然:“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兩三卷。”這顯示了作者的愛好與志趣。
三、四段寫住進草堂後的情景。作者仰觀諸峯險峻,俯聽泉水流響,還有竹樹雲石等點綴,令人從早到晚欣賞不盡。他身體舒適,精神和暢。爲烘托草堂主人之樂,作者又通過自問自答,對草堂周圍附近的自然景物進行細緻描繪。接着又展示草堂四季景色的特點,加上早晚天氣的變化,景物時隱時現,有聲有色,氣象萬千。於此,作者用“故云甲廬山者”一句收束,轉入議論,抒發物我兩忘的情懷,迴應上文“俄而物誘氣隨”二句,顯出構思的精妙。
第五段正面記敘對山水的愛好和希望終老草堂的心情。悒鬱不平之氣寄於言外,意蘊深遠,富有藝術魅力。作者又爲未來生活構思出一幅“出處行止,得以自遂”的美妙圖景,宣稱要“終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最後一段附記移居、慶賀及作記等事,雖是“記”體散文通有的格式,卻透露出作者當時的思想情趣。
“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香爐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記。”作者對廬山草堂的四周景物環境,落筆悠悠,卻傾吐了真誠的愛戀和審美情趣。“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蔑,納陽日,虞祁賽也。木斫而已,不加丹;牆圬而已,不加白。鹼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幃,率稱是焉。”作者對廬山草堂建築的率真寫實,成爲人們研究中國古代園林的重要史料,而《廬山草堂記》亦被視爲中國園林學的奠基之作。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