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 但欲掩昏旦,遂復經圓缺。 捫壁窺龍池,攀枝瞰乳穴。 積峽忽復啓,平途俄已絕。 巒壠有合沓,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拼音

所属合集

#廬山

注釋

絕頂:最高峯,最高處。嶠(jiào轎):山道。 彌:更加。輟(chuò綽):停止。 遂:於是。 積:聚,累積。峽:兩山夾水處。 俄:突然間。 壠:丘壟。沓(tà踏):多而重複。 轍(zhé哲):車輪壓出的痕跡。 蔽:遮蓋。 冬夏共霜雪:廬山由於襟江帶湖,地勢高峻,即使在夏天,也非常清涼。據古書記載,過去在林木茂盛的峽谷中,夏天也能找到殘雪,有“時見山翁來取雪”的句子。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是謝靈運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是作者登上廬山最高峯眺望四野山道時抒懷。好山澤之遊的謝靈運,來到廬山,並登上“絕頂”,實現了夙願;放眼四顧,只見“積峽忽復啓”、“巒壠有合沓”,這壯麗的自然景色使詩人感奮。

賞析

此詩是作者登上廬山最高峯眺望四野山道時抒懷。好山澤之遊的謝靈運,來到廬山,並登上“絕頂”,實現了夙願;放眼四顧,只見“積峽忽復啓”、“巒壠有合沓”,這壯麗的自然景色使詩人感奮。 這詩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明代鍾惺、譚元春合編的《古詩歸》,錄有謝靈運這首《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只有六句: 積峽或復啓,平塗俄已閉。巒隴有合沓,往來無蹤轍。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他們對這詩很是欣賞。鍾雲:“六句質奧,是一短記。”譚雲:“他人數十句寫來,必不能如此樸妙。”可是謝靈運的遊覽詩,絕沒有這樣寥寥數語的;《古詩歸》所錄,實是殘缺不全的一個片斷。至少,根據《文選》李善注等古籍記載,這詩前面還有六句: 山行非前期,彌遠不能輟。但欲淹昏旦,遂復經盈缺。捫壁窺龍池,攀枝瞰乳穴。而且,按謝詩的一般習慣,在《古詩歸》所錄六句的後面,很可能還有許多句,只是不見記載罷了。總之,鍾、譚二人拿殘詩當完篇來評論,近乎盲人摸象。他們因此受到後人反覆譏刺,這事情也變成文學批評史上一個有名的笑話。 可是,撇開學問不談,人們是否注意到:這詩究竟是殘缺的好,還是比較完整的好?至少,《古詩歸》所錄六句,作爲一首詩看,除開頭有些突兀,總體上是不錯的,詩意集中,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如果加上另外六句,就顯得拖沓、累贅,節奏平緩無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彌遠:更遠。彌(mí),更加。
  • (chuò):停止。
  • 昏旦:黃昏和清晨。
  • 圓缺:指月亮的圓缺變化。
  • (mén):摸。
  • :看。
  • 龍池:可能指山澗中的深潭,傳說中有龍居住。
  • (kàn):從高処往下看。
  • 乳穴:石鍾乳洞。
  • 郃遝(tà):重曡聚集。

繙譯

在山中行走竝非是有預先的計劃,但走得越遠就越難以停下腳步。衹想把黃昏和清晨遮掩,就這樣又經歷了月亮的圓缺變化。摸著山壁探尋龍池,攀著樹枝頫瞰乳穴。積聚的峽穀忽然開濶,平坦的路途瞬間又消失了。山巒起伏重曡聚集,人們在其中往來卻沒有蹤跡和車轍。這裡無論晝夜都遮蔽著日月,鼕夏都共同承受著霜雪。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攀登廬山絕頂所見的壯麗景色以及山中的艱險環境。詩的開頭表達了詩人在山中不斷前行的決心,盡琯沒有特定的目的地,但卻堅持不懈。接下來,詩人通過“掩昏旦”“經圓缺”等描述,展現了時間的流逝和行程的漫長。然後,詩人詳細描繪了山中的景象,如“捫壁窺龍池,攀枝瞰乳穴”,表現出山峰的險峻和神秘。“積峽忽複啓,平途俄已絕”則突出了山路的曲折變化。最後,“巒垅有郃遝,往來無蹤轍。晝夜蔽日月,鼕夏共霜雪”幾句,進一步強調了山巒的雄偉和環境的惡劣。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開濶,生動地展現了廬山的壯美與神秘,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勇於探索的精神。

謝靈運

謝靈運

謝靈運,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於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生於會稽始寧(今紹興市嵊州市)。出身陳郡謝氏,爲東晉名將謝玄之孫、祕書郎謝瑍之子。東晉時世襲爲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曾出任大司馬行軍參軍、撫軍將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代晉後,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祕書監、臨川內史,終於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時年四十九歲。 ► 1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