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注釋
反者:循環往復。一說意爲相反,對立面。
弱者:柔弱、渺小。
有:這裏指道的有形質,與一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無相生的“有”字。
無:與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相同。但不同於“有無相生”的“無”。此處的“無”指超現實世界的形上之道。
賞析
老子在《道德經》裏,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概括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現象與本質,這是十分光輝和精闢的見解。“反者道之動”,歷來解釋者有兩種觀點:一是說矛盾着的對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對立面轉化;二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其實這兩種解釋意思是相同的。因爲老子承認運動,承認運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這當然是老子認識上的不足。因爲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得實現,不具備一定條件,是不能轉化的。不經過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發生轉化,這就多少帶有宿命論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發揮作用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這不完全是消極的,同樣也有積極性的一面,道創造萬物,並不使萬物感到有什麼強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和成長。用弱和用強,也就是是“無爲”和“有爲”的區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的論者認爲這一句可以概括出“無—有—萬物”的公式,並說萬物畢竟是從“無”而來的。其實,老子講“有”和“無”,並不曾把“無’當作第一性的東西,而把“有”當作第二性的東西,他是把有與無當成相互對立的兩個哲學範疇,有與無都是道的屬性,是道產生天地萬物時由無形質落向有形質的活動過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需要注釋的詞語。
繙譯
循環往複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産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産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賞析
這一章探討了道的運行槼律和本質特征。“反者道之動”強調事物縂是曏著相反的方曏發展和轉化,躰現了一種辯証的觀點。而“弱者道之用”指出道在柔弱処發揮作用,竝非以強硬的方式展現。“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則表達了從無到有、萬物生成的哲學思考。老子通過這些闡述,引導人們對世界的本質和變化有更深刻的認識。這躰現了老子思想的深邃和對宇宙、人生的獨特見解。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三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