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拼音
朗读
所属合集
譯文
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爲自己的心。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於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從而使人人向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聖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歸於渾樸。百姓們都專注於自己的耳目聰明,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純樸的狀態。
注釋
常無心:一本作無常心。意爲長久保持無私心。
德:假借爲“得”。
歙:音Xi ,意爲吸氣。此處指收斂意欲。
渾其心:使人心思化歸於渾樸。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謀,生出許多事端。
聖人皆孩之:聖人使百姓們都回復到嬰孩般純真質樸的狀態。
賞析
“聖人”生於天下,他能夠恰當地收斂自己的心欲,兢兢業業地不敢放縱自己,不敢與民爭利,不敢以自己主觀意志而妄爲。他治理國家往往表現出渾噩質樸的特徵,對於注目而視、傾耳而聽,各用聰明才智甚至機心巧詐的老百姓,聖人卻要他們都回歸到嬰兒般無知無慾的純真狀態。這位體道的聖人,是被老子美化了的統治者,這是在前面幾章裏已經談到過的。但是,正如張鬆如先生所說的那樣,“老子是站是什麼立場的說話?豈不顯然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嗎?不是的,這道理我們已經一再指出過了。他是作爲農業小生產者即小農階層願望的表達者來發言的。”(《老子校讀》第286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聖人常無心: 聖人:在老子思想中,是指具有極高智慧和道德境界的統治者。 無心:沒有固定的主觀成見之心 。
- 德善: 德:通「得」,得到、達到。得到善的境界 。
- 德信: 意思是達到信的境界。
- 歙歙(xī xī )焉: 歙歙:意爲收斂、安靜,這裏形容聖人治理天下時收斂自己的意欲 。
- 渾其心:使天下人的心都回歸到渾厚質樸的狀態。
- 皆孩之: 孩:當作動詞,像對待孩童一樣對待百姓 。
翻譯
有道的聖人常常沒有私心,而是以百姓的心爲自己的心。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行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於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有道的聖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私慾,使天下百姓的心思歸於渾樸。百姓都專注聽聲看色,各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而聖人卻把他們都當成天真的孩童一樣對待。
賞析
這一章體現了老子的治國理念和崇高的道德思想。老子主張聖人不應有一己私利或主觀偏見,要以百姓的意願和需求爲出發點。這種對善與信的包容態度,展現了老子思想中廣闊的胸懷和高尚的道德境界,並非是無原則的寬容,而是以自身的品德和行爲去感化他人,引導人們向善守信。
「歙歙焉,爲天下渾其心」描繪出一幅統治者無爲而治,引導百姓迴歸質樸純真狀態的理想圖景。在老子看來,過多的聲色智巧會擾亂人心,而聖人應致力於渾化百姓的心性,去除浮躁與繁複 。將百姓「皆孩之」的表述極富深情,體現出對人民的一種慈愛與呵護,希望百姓能像孩童一樣保有純真,不過分追逐私利與機巧,營造出一種和諧美好的社會氛圍。這種思想蘊含着深刻的智慧,對於平衡社會關係、構建良好社會秩序有着積極意義。 它倡導無爲與包容,給人一種返璞歸真、追求內在精神平和的引導。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