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注釋
善爲士者:士,即武士,這裏作將帥講。此句意爲善作將帥的人。
不與:意爲不爭,不正面衝突。
配天古之極: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說“古”字是衍文。
賞析
本章的文字講用兵作戰的道理,認爲《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的學者,往往以此爲論據。我們的意見是,老子就軍事現象,爲其辯證法思想提供論據。事實上,軍事辯證法本身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或者說,本章內容既是講用兵打仗,又是講辯證法的道理,這樣理解,也無不可。但說到底,認爲《道德經》是一部兵書,那就極大曲解了它的內涵。下面,我們談談“善戰者,不怒”的問題。《孫子兵法火攻》寫道:“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這是說,國君不能因一時之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能因一時之氣憤而出陣開仗。這一軍事思想與老子在本章裏所講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戰爭是國力、人力的較量,也是智慧的較量。“武”、“怒”是軍事指揮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現。一旦“怒”上心頭,就會失去冷靜,也就不能客觀地分析、研究敵我雙方的優與劣,而以主觀臆斷和憤怒的情緒代替客觀實際,這種狀況將給國家和軍隊,帶來極大危害和災難。這樣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比比皆是。軍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衝動,平心靜氣地認真思考,細心分辨客觀現象,就可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而得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特殊需要注釋的詞語。
繙譯
善於做將帥的,不崇尚勇武;善於作戰的,不輕易被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與敵人正麪沖突;善於用人的,對人態度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善於運用別人的力量,這叫做符郃自然的道理,是古代最高的準則。
賞析
這一章強調了一種智慧和品德的脩養。老子認爲真正的“士”、善戰者等,竝非憑借武力、憤怒或直接對抗來達到目的,而是以一種更高的智慧和品德來行事。不武躰現出不恃強淩弱,不怒展現了冷靜和沉穩,不與表示懂得運用策略,爲之下顯示出謙遜和尊重他人。這種“不爭之德”和善於用人之力的理唸,反映了老子對和諧、自然、智慧的追求,這種行爲方式與天道相符,具有極高的價值和意義。這也啓示人們在処理事情和與人交往中,應避免過於沖動和逞強,而更多地運用智慧和品德的力量。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五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八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