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 老子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爲天下貴。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爲可以見重於人。不善的人怎能捨棄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於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爲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注釋

奧:一說爲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另一說是藏,含有庇廕之意。其實兩說比較接近,不必僅執其一。 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敬仰。 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爲,可以見重於人。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拱壁以先駟馬:拱壁,指雙手捧着貴重的玉;駟馬,四匹馬駕的車。古代的獻禮,輕物在先,重物在後。 坐進此道:獻上清靜無爲的道。 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過。

賞析

“道”是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所以可貴就在於“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這就是說,善人化於道,則求善得善,有罪者化於道,則免惡入善。“道”並不僅僅是爲善良之人所領悟,不善人並不被道所拋棄,只要他們一心向道,深切體會“道”的精髓要義,即使有罪過也是可以免除的。老子在這裏給人們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還是很有意義的。這種想法與孔子所言“君子過而能改”的說法是有相近意義的。君子不怕犯錯誤,只要能認真改正,就不算錯誤,而且,這只是君子纔可以做到的。老子則從主客觀兩個方面爲有錯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棄犯罪之人,肯定會給他改錯的機會;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須體道、悟道,領會道的真諦,主客觀這兩方面的條件缺一不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主,主宰、庇廕。意思是道是萬物深藏的主宰。
  • 市尊:換來尊重。:交易、換取 。
  • 加人:贏得他人的敬重、超過衆人。加:超過、勝人一籌。
  • 三公: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是當時地位極高的官職。
  • 拱璧:雙手捧着的大美玉,古代貴重的禮品。
  • 駟馬:四匹馬駕的車,是古時出行較爲豪華的交通工具。古時送禮,輕物在前,重物在後,所以說「拱璧以先駟馬 」(以拱璧在先,駟馬在後進行饋贈 )。
  • 坐進:獻上 。

翻譯

道,是萬物的主宰,是善人珍視的寶貝,不善之人也要依靠它得以安身。美好的言辭可以贏得人們的尊重,良好的行爲能夠使自己超越衆人。即使人們有不善的地方,又爲什麼要拋棄他們呢?所以,當確立天子,設置三公職位的時候,即便有人獻上價值連城的拱璧在先,隨後再奉以華麗無比的駟馬,也不如將這「道」進獻給他們。古代的人之所以如此看重「道」,原因何在呢?難道不是因爲有求於「道」就能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能憑藉「道」得到赦免嗎?所以「道」才被天下人所珍視。

賞析

此章彰顯了「道」對於萬物的至高意義。老子認爲「道」是萬事萬物根源和根本規律,是善人珍視的人生寶藏,幫助他們實現善舉;不善之人亦不能失去「道」的庇護。接着論述美言美行所產生的積極作用,表明外在行爲與「道」的緊密聯繫。 老子用「立天子,置三公」的莊重儀式,對比拱璧駟馬之貴重,突出「道」的珍貴遠超世間其他財寶,強調「道」對於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要性 。結尾點明古人貴「道」的原因,「求以得,有罪以免」說明「道」既可以滿足人們正當追求,又具有救贖心靈作用。整章呈現出「道」涵蓋宇宙萬物,包容善惡,爲天下所尊崇的思想,體現老子對宇宙、社會和人生深入思考。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