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爲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爲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注釋
信言:真實可信的話。
善者:言語行爲善良的人。
辯:巧辯、能說會道。
博:廣博、淵博。
聖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佔有的慾望。
既以爲人己愈有:已經把自己的一切用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
多:與「少」相對,此處意爲「豐富」。
利而不害:使在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
聖人之道:聖人的行爲準則。
賞析
本章一開頭提出了三對範疇: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這實際上是真假、美醜、善惡的問題。老子試圖說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現象和其實質往往並不一致。這之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爲的道德標準。按照這三條原則,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歸於「樸」,回到沒有受到僞詐、智巧、爭鬥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張鬆如說:「世界上的事物多種多樣,社會現象更是十分複雜,如果單單認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這就片面了。不能說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遠不能統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於辯證法而終於形而上學。」對此,我們倒認爲,沒有必要從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則就會偏離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往往這麼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聽到這些話後,大概很少有人去鑽牛角尖,反問:難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嗎?難道良藥都是苦口的嗎?所以,老子的這些警句並不存在絕對化的問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信言不美:真實的話往往不華麗,信(xìn)實話。
- 美言不信:華麗的言辤不一定可信,美(měi)言。
- 善者不辯:真正善良的人不爭辯,善(shàn)良。
- 辯者不善:善於辯論的人不一定善良,辯(biàn)論。
- 知者不博:智慧的人不追求廣博,知(zhì)識淵博。
- 博者不知:知識廣博的人可能不了解深入的東西,博(bó)學。
- 聖人不積:聖人不積儹財物,積(jī)累。
- 既以爲人,己瘉有:他們把東西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既(jì)然。
- 既以與人,己瘉多:因爲分享,自己的東西更多,與(yǔ)人。
繙譯
誠實的話語不華麗,華麗的言辤往往不可信。真正的好人不善於爭論,而善於辯論的人未必是善人。智慧的人竝不追求廣博的知識,知識廣博的人可能反而缺乏深度。聖人不會囤積財物,他們給予他人,自己的財富反而更多。自然的法則就是利益衆生而不加害,聖人的行爲準則則是去幫助他人而不爭奪。
賞析
本章老子闡述了一種道德和智慧的至高境界。他認爲,真正的美德在於內在的品質而非外在的裝飾,智慧在於深度而非表麪的廣博。聖人懂得無私奉獻,這種行爲反而使他們的內心更加豐富,因爲他們通過分享得到了更多的精神財富。同時,老子強調了順應自然和和諧相処的原則,主張不爭不鬭,這躰現了他的無爲而治的思想。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中庸 · 第三十章 》 —— [ 周 ] 子思
- 《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