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 老子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爲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爲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欲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注釋

毒蟲:指蛇、蠍、蜂之類的有毒蟲子。 螫:毒蟲子用毒刺咬人。 據:獸類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攫鳥:用腳爪抓取食物的鳥,例如鷹隼一類的鳥。 搏:鷹隼用爪擊物。 朘作:嬰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嗄:噪音嘶啞。 知和曰常:常指事物運作的規律。和,指陰陽二氣合和的狀態。 益生:縱慾貪生。 祥:這裏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強:逞強、強暴。

賞析

在本章裏,老子用夸張的手法這樣寫道:把「德」蘊含在自己的身心裏,而且積蓄得十分深厚,就像無知無欲的赤子,毒蟲、猛獸、惡禽都不會去傷害他,同時他也不會去傷害禽獸蟲豸,所以不會招引獸禽的傷害。他形象地説嬰兒的生殖器勃起和大聲哭喊,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氣的緣故。他講赤子的特點是柔弱不爭和精力未散,其核心還是「和」。車載説,老子書談到「和」字,有三處應予重視,一爲「和其光」,一爲「冲氣以爲和」,一爲「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與「冲氣」與「嬰兒」來説明「和」,都是在談統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和光」就「復歸其明」説,當光射到了物件的時候,有射到的一面與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兩者統一起來,回復到「明」的「混成」的狀態。「冲氣」是萬物的開端,萬物含有負陰、抱陽的兩方面,兩者經常是統一的,表現出用之不盈無所不入的作用。嬰兒是人的開端,少年、壯年、老年都以之爲起點,但嬰兒渾沌無知,與天地之和合而爲一。「和」所表示的統一,包含著對立在內,是有永恆性的,所以説「知和曰常」。(《論老子》,第69頁)老子承認「萬物幷作」的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社會上存在的佔有、掠奪、欺詐、征戰的狀況極爲悲憤,把統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復的事物的常態。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