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八記 · 其四 ·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拼音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裏十分高興。砍伐竹子,開闢道路,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塊石頭爲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爲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島,也有高低不平的石頭和小岩石(露了出來)。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遊玩的人逗玩。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樣曲折,像蛇爬行一樣彎曲,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裏。 我坐在潭邊,四下裏竹林和樹木包圍着,寂靜沒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因爲那種環境太過悽清,不能長時間停留,於是記錄下了此地就離開。 一同去遊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帶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注釋

從:自,由。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東邊)。 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鳴珮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鳴,使……發出聲音;珮、環,玉質裝飾物。 樂:以……爲樂,對……感到快樂(意動用法)。 伐:砍伐。 取:這裏指開闢。 下見小潭:向下看就看見一個小潭。見,看見;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別)清澈。尤,格外、特別;冽,涼。清冽,清涼。 全石以爲底:即以全石爲底(潭)把整塊石頭當作底部。以,把;爲,當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句: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近,靠近;岸,岸邊;卷,彎曲;以,相當於「而」,表修飾,不譯。 「爲坻(chí),爲嶼,爲嵁(kān),爲巖」句:成爲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岩石;巖,懸崖。 翠蔓:翠綠的藤蔓。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句: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文中指小潭裏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許,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相當於同樣用法的「來」。 皆若空遊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託也沒有。空:在空中,名詞作狀語;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句: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佈。澈,一作「徹」,穿透。 佁(yǐ)然不動:(魚影)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獃獃的樣子。 俶(chù)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俶爾,忽然。 往來翕(xī)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翕,迅疾。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明滅可見:若隱若現。滅,暗、看不見。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句:(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犬牙,像狗的牙齒一樣;差互,互相交錯。 「悽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句: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悽、寒,使動用法,使……感到淒涼,使……感到寒冷;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 以其境過清:因爲那種環境太過悽清。以,因爲;其,那;清,悽清。 「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句:不能長時間停留,於是記下小石潭的情況就離開了。居,待、停留;乃,於是……就;之,代遊小石潭這件事;去,離開。 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 龔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句: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隸而從,跟着同去的;隸,作爲隨從,動詞;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簡;小生,年輕人。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爲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爲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察其微,狀其貌,傳其神。是一篇充滿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散文。

賞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全文一百九十三字,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小石潭記》第一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現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採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寫發現小石潭之經過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徵,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畫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着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的出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堪稱猶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潭。真乃是曲徑通幽,景象確實不凡。這潭完全是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所以,作者爲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爲坻,爲嶼,爲嵁,爲巖。而「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淨土。 第二段採用「定點特寫」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準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現一種遊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爲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是非鬥之地,在這裏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淨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變焦的手法,把鏡頭推向遠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錯。作者嫺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先寫外景環境,後寫內心感受,寫得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特異的境界。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個「靜」字,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淒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悽」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悽神寒骨」了,心裏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悽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察其微,狀其貌,傳其神。是一篇充滿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散文。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郡(今山西永濟縣)人,著名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 2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