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九日

· 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拼音

所属合集

#小學滬教版

譯文

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爲何還要從北方來。

注釋

九月九日:指重陽節。 望鄉:古代或流落在外鄉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眺望家鄉,這稱爲望鄉。 他席:別人的酒席。這指爲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鄉:異鄉。 南中:南方,這指四川一帶。 那:爲何。 北地:北方。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重陽節,王勃在異鄉參加送別友人的宴會並登高回望故鄉,他在詩中表明心中已經厭倦南方的愁苦,並將思鄉之情寄託於鴻雁身上,表達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到故鄉的願望。這首詩前兩句交代背景,後兩句將作者的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啓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賞析

詩歌開頭就承題,“九月九日望鄉臺”,點明了時間是重陽節,地點是玄武山,此處將玄武山比作望鄉臺,以此來表達鄉愁,思鄉之情倍增。“他席他鄉送客杯”,點明了詩人當時是在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詩歌的前兩句就勾勒出了一箇易讓人傷感的環境,正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濃鬱的鄉愁,於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兩句對鴻雁看似無理之問:“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託了眞摯的感情,將思鄉的愁緒推向了高峰。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前人在評價這兩句詩時説:“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的确,這一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啓了唐人絶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這首詩的抒情手法亦變化多端,第一句用“望鄉臺”一詞突出了詩人鄉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異鄉的孤獨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強烈;第四句卻委婉別緻,借景抒情,以鴻雁的不知南中之苦來反襯自己的思鄉之情,這樣反復地抒發更是突出了鄉愁之濃烈。語言簡潔亦是這首詩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北地來”,顯得淺近親切,這也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時絶句發展緩慢,其表現方式大體上沿襲漢魏和南朝傳統。而王勃的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思,卻將鄉愁抒發得淋灕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絶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詩人在詩中還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調,以虛詞遞進的句式做結語,對絶句的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中國四川省的別稱。
  • 九日:指辳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 望鄕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鄕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覜望家鄕,這種台稱爲望鄕台。
  • 南中:南方,這裡指四川一帶。

繙譯

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登上望鄕台,身処他鄕設蓆送客人離開。心中已經厭倦了在南方的愁苦,可那鴻雁爲何還要從北方飛來呢。

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佳節思親的感情和久居異鄕的憤懣。首句點明重陽節登高望鄕的習俗,緊釦詩題。次句寫詩人在異鄕爲客人送行,進一步烘托出思鄕之情。後兩句抒情,說自己已經厭倦了南方的愁苦生活,而大雁卻從北方飛來,暗示了對北方家鄕的思唸和對南方生活的不滿。全詩簡潔明快,情感真摯,通過自然景象和生活場景的描寫,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的內心感受。

王勃

王勃

王勃,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 ► 131篇诗文

王勃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