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婦詞

· 元稹
織婦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 蠶神女聖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徵早。 早徵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征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勳高換羅幕。 繰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爲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嫋嫋遊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拼音

所属合集

#樂府詩集

譯文

織婦爲什麼忙呢,原來蠶種三臥之後就要老了。 織婦們誠心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爲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徵絲稅。 今年提前徵稅並不是因爲官員橫徵暴斂,而是去年發動了戰爭。 打仗艱苦,絲織品可供傷兵包紮傷口,也可製成絲羅帳幕賞給軍功赫赫的將軍。 一般的繰絲織作本來已夠費力的了,織有花紋的綾羅更是難上加難。撥動織機、變動絲縷,在織品上挑出花紋極爲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藝水平。 培養挑紋能手實爲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藝出衆爲孃家羈留而貽誤青春。在檐前飄動的絲網上,蜘蛛來回爬動。 羨慕這小蟲兒純出天性,可以自由編制羅網啊!

注釋

蠶經三臥行欲老:蠶有眠性,文中的蠶種三臥之後進入四眠,四眠後即上簇結繭。古織婦往往亦爲蠶婦,所以要提前做準備。 蠶神女聖:古代傳說黃帝妃嫘祖是第一個發明養蠶抽絲的人,民間奉之爲蠶神,中稱她爲“蠶神女聖”。 絲稅:唐代紡織業極爲發達,荊、揚、宣、益等州均設置專門機構,監造織作,徵收捐稅。 戎索:本義爲戎法,此處引申爲戰事。 羅幕:即絲羅帳幕。 嫋嫋:搖曳、飄動的樣子

《織婦詞》是唐代詩人元稹的詩作。此詩以荊州首府江陵爲背景,描寫織婦被剝削被奴役的痛苦。其中“東家頭白雙女兒,爲解挑紋嫁不得”兩句,說的是爲了不泄露“挑紋”絕活,竟然發生了使兩個女兒終老於家不得嫁人的悲劇。 此詩作於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爲《樂府古題》十九首之一。詩序申論了作者反對“沿襲古題,唱和重複”的流弊的立場,主張運用古題“全無古義”,或“頗同古意,全創新詞”。因此,這些詩與新樂府創作精神並無二致。 唐代紡織業極爲發達,荊、揚、宣、益等州均設置專門機構,監造織作,徵收捐稅。此詩江陵爲背景,描寫織婦的痛苦。詩四句一換韻,意隨韻轉,詩意可分四層。“織婦何太忙”四句,寫早在織作之前,織婦就已忙碌心焦了。詩以問答開端,織婦爲什麼忙呢,蠶兒還未吐絲啊。原來封建時代以自然經濟爲主,織婦往往就是蠶婦,在“蠶經三臥行欲老”(四眠後即上簇結繭)之際,她就得忙着備料以供結繭之用,此後便是煮繭繰絲,辛苦不在織作之下。這可說是攝神於題前了。古代傳說黃帝妃嫘祖是第一個發明養蠶抽絲的人,民間奉之爲蠶神,詩中稱“蠶神女聖”。“蠶神女聖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徵早”兩句通過織婦口氣,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爲這一年官家要提前抽徵絲稅。用人物口氣代替客觀敘事,則“織婦”之情態呈現,她是那樣辛勤勞作,卻毫無怨言,虔誠敬奉神靈,聽命官家。這一中國古代農家婦女形象是十分典型的。 “早徵非是官人惡”四句,補敘提前徵稅的原因:原來是因爲上年即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發動了討伐淮西吳元濟的戰爭,軍需開支很大(“戎索”本義爲戎法,引申爲戰事),戰爭的沉重負荷,自然要轉嫁到老百姓頭上。而絲織品又直接是軍需物資。作爲醫療用品它可供“徵人戰苦束刀瘡”;作爲賞賜品,則可與“將軍勳高換羅幕”。這些似乎都是天經地義,不可怨艾的事。“早徵非是官人惡”一句,表現出普通百姓的忠誠、善良、任勞任怨和對命運的無可奈何。 “繰絲織帛猶努力”四句纔是正寫織作之苦。在“織婦”的行列中,詩人特別推出了專業織錦戶。她們專織花樣新奇的高級彩錦,貢入京城,以滿足統治者奢侈享樂的需要。一般的“繰絲織作”本來已夠費力的了,織有花紋的綾羅更是難上加難。正是“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白居易《繚綾》)“變緝撩機苦難織”與此意同,謂撥動織機、變動絲縷,在織品上挑出花紋極爲不易。這是需要很高工藝水平。由於培養挑紋能手不易,當時竟有巧女因手藝出衆爲孃家羈留貽誤青春者。詩人寫道:“東家頭白雙女兒,爲解挑紋嫁不得”,又自注云:“予掾荊(任江陵士曹參軍)時,目擊貢綾戶有終老不嫁之女。”織女爲材所累,大誤終身,內心的悲切難以言喻。前代樂府即有“老女不嫁,蹋地喚天”之說,那實是生活中一大悲劇。詩人於此着墨不多,卻力透紙背。 最後四句閒中着色,謂織婦面對窗牖,竟傾慕檐前結網的蜘蛛。在織婦看來,這小蟲的織網,純出天性,無催逼之虞,無租稅之苦,比織戶生活勝過百倍。本來生靈之中,蟲賤人貴,今賤者反貴,貴者反賤,足見人不如蟲。詩人由抽絲織作而聯想到昆蟲中的織羅者,顯得自然而巧妙。 《織婦詞》全篇僅一百一十字,卻由於層次豐富,語言簡練,顯得義蘊深厚,十分耐讀。雖然屬於“古題”,卻合於白居易對新樂府的要求。即“首句標其目”,開宗明義;“其辭質而徑”,見者易諭;“其事核而實”,採者傳信;“總而言之,爲君、爲臣、爲民、爲物、爲事而作,不爲文而作”。郭茂倩《樂府詩集》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因此,他將“寓意古題,美刺見(現)事”和“即事名篇,無復依傍”這兩類樂府,皆歸之於“新樂府辭”,並不止限於“新題”。元稹及其他詩人的《織婦詞》,與杜甫的《兵車行》等,同類並列,均屬新樂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蠶經三臥:蠶蟲蛻皮三次。蠶經,蠶的生長過程。
  • 戎索:這裡指軍事方麪的需求。
  • 繰絲:抽繭出絲。繰(qiāo)。
  • 撩機:織佈機的一種部件。
  • 蟲豸:泛指蟲子。豸(zhì)。

繙譯

織婦爲什麽那麽忙呢,蠶經過三次蛻皮快要老了。蠶神和蠶女聖明早就吐絲了,今年絲稅的征收又特別早。早早征收竝不是儅官的人兇惡,是因爲去年官府裡有軍事方麪的需求。出征的人作戰艱苦身上帶著刀傷,而主將因功勛高卻換來漂亮的羅幕。抽繭出絲織帛仍然要努力,織佈時改變緝線挑紋操作織佈機很艱難。東家有兩個頭發花白的女兒,就因爲要解挑紋織佈而不能出嫁。屋簷前裊裊飄動的遊絲上麪,有蜘蛛巧妙地來來往往。羨慕其他蟲子懂得攀附上天,能夠曏著虛空編織羅網。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織婦的艱辛生活和勞作。詩中通過蠶的生長、絲稅的征收早、征人的苦以及主將的享樂對比,突出了社會的不公。織婦辛苦勞作卻遭遇苛刻的賦稅和艱難的織佈工作,甚至東家女兒因爲忙於織佈而不能出嫁,反映了百姓生活的睏苦。最後通過蜘蛛能自由織網與織婦的艱難形成對比,更添一份無奈和悲哀。全詩語言簡潔明快,情感深沉,對社會現實進行了有力的批判。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