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上饒祝蕃遠時爲建康學正

· 張翥
聖王端拱致時平,妙選羣才屬汗青。 一代彌文縣日月,萬方同軌走雷霆。 敢希太史抽金匱,更待中郎寫石經。 出處與君俱有道,不煩猿鶴謝山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端拱:端坐拱手,形容帝王無爲而治。
  • 致時平:達到時代太平。
  • 妙選羣才:精心選拔衆多人才。
  • 屬汗青:指被歷史記載。
  • 彌文:指文化繁榮。
  • 縣日月:比喻照耀天下。
  • 同軌:指各地遵循同一制度或規範。
  • 走雷霆:形容行動迅速有力。
  • 太史:古代官名,負責記載史事。
  • 金匱:指國家收藏重要文獻的地方。
  • 中郎:古代官名,中郎將的簡稱,負責宮廷警衛。
  • 寫石經:在石頭上刻寫經典,比喻重要的文獻或法令。
  • 出處:指出仕或隱退。
  • 有道:指有道德、有才能。
  • 猿鶴:比喻隱居山林的人。
  • 謝山靈:向山神告別,指離開山林。

翻譯

聖明的君王無爲而治,達到了時代的太平,精心選拔衆多人才,讓他們的名字被歷史記載。 一代文化繁榮如日月照耀天下,各地遵循同一規範,行動迅速有力。 我豈敢期望太史能從金匱中抽出文獻,更期待中郎能在石頭上刻寫經典。 無論是出仕還是隱退,你我都有道德和才能,不需要像猿鶴那樣向山神告別,離開山林。

賞析

這首作品讚頌了聖明君王的無爲而治和時代的太平盛世,強調了文化繁榮和統一規範的重要性。詩中通過對太史和中郎的期待,表達了對歷史記載和經典傳承的重視。最後,詩人以自己和友人爲例,表明無論出仕還是隱退,都應保持道德和才能,不必拘泥於山林之隱。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時代和人才的讚美之情。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