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朝鮮

自有東師六七載,廟堂歲歲議封貢。 近者羣公幸主戰,折將隳軍竟何用。 海闊芻糧不易渡,五鍾一石勞傳送。 橫徵頗慮空杼軸,轉輸未免妨耕種。 去年小挫由忌功,今年大衄緣輕縱。 執事顏行屢見逆,天王威命何曾共。 封既無成戰失利,公私之積鹹哀痛。 更無一人能畫策,徒有諸僚成聚訟。 夷狄交侵古來有,更於中國何輕重。 當時止合問曲直,按兵境上不爲動。 朝廷制馭自有道,豈在勞民與動衆。 奈何誤聽小人計,日以和好自愚弄。 從此兵端尋歲月,豈知海內爲虛空。 財傾左藏不足惜,民傷萬命能無慟。 近聞有議留屯戍,老成億度或屢中。 充國金城上方略,李牧雁門費邊供。 年來喪敗咎北軍,弓馬雖閒備騎從。 吳越少年習水戰,檣楫輕利過飛鞚。 倘能訓練三萬人,坐見狡夷受羈控。 腐儒何敢與肉食,聊以短章代微諷。 繞朝勿謂秦無策,中興尚看甫作頌。
拼音

所属合集

#九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封貢:指封賞和進貢,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一種外交關係。
  • 隳軍:毀壞軍隊,指軍事上的失敗。
  • 芻糧:飼料和糧食,指軍需物資。
  • 杼軸:織布機上的兩個主要部件,比喻國家的財政和經濟。
  • 大衄:大敗。
  • 顏行:行列,指軍隊。
  • 鹹哀痛:都感到悲痛。
  • 聚訟:爭論不休。
  • 左藏:古代官府的庫藏。
  • 老成億度:經驗豐富的人的估計。
  • 充國金城:指漢代名將趙充國在金城(今甘肅蘭州)的軍事策略。
  • 李牧雁門:指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在雁門關的軍事行動。
  • 飛鞚:快速奔跑的馬。
  • 繞朝:指繞過朝廷,不經過正式的決策程序。
  • 甫作頌: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這裏指詩人自己;頌,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多用於讚美。

翻譯

自從東方的軍隊出征已有六七年,朝廷每年都在討論封賞和進貢的問題。最近,一些公卿主張開戰,但軍事上的失敗又有什麼用呢?海上的運輸困難,軍需物資不易送達,五鍾糧食一石的運費讓人勞心勞力。橫徵暴斂讓國家財政和經濟陷入困境,轉輸物資也影響了農業生產。去年的一次小挫折是因爲嫉妒功臣,今年的一次大敗是因爲輕敵。軍隊的行動屢次不順,天子的威嚴又何曾得到體現?封賞無望,戰爭失敗,公私兩方面的積蓄都讓人感到悲痛。沒有一個人能提出有效的策略,只有官員們爭論不休。夷狄的侵擾自古就有,對中國來說又有什麼輕重之分呢?當時應該根據是非曲直來處理,按兵不動。朝廷的制馭之道,不在於勞民傷財。爲何誤聽小人的計策,自欺欺人地追求和平?從此兵事不斷,海內空虛。國庫的損失不足惜,但百姓的傷亡怎能不讓人心痛?最近聽說有人建議留下屯兵,經驗豐富的人的估計或許能命中要害。趙充國在金城的策略,李牧在雁門的行動,都需要邊疆的供給。近年來北方軍隊的失敗,弓馬雖然嫺熟,但缺乏騎兵的支援。吳越的少年熟悉水戰,船隻輕快如飛馬。如果能訓練三萬人,就能看到狡猾的夷狄被控制。腐儒怎敢與肉食者相比,只能用這首短詩來表達微妙的諷刺。繞過朝廷不要以爲沒有策略,中興之時還能看到我這樣的詩人作頌。

賞析

這首作品深刻反映了明朝時期對外戰爭的困境和朝廷的失策。詩人通過對比歷史上的成功軍事策略和當前的失敗,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朝廷決策的不滿。詩中,「封既無成戰失利」一句,直戳朝廷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失敗,而「徒有諸僚成聚訟」則諷刺了官員們的無能和爭論不休。最後,詩人以自己的詩作作爲對時局的微妙批評,顯示了文人的責任感和對國家未來的憂慮。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