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 山居客至

白露園蔬,碧水溪魚。笑先生、釣罷還鋤。小窗高臥,風展殘書。看《北移山》《盤谷序》《輞川圖》。 白飯青芻,赤腳長鬚。客來時、酒盡重沽。聽風聽雨,吾愛吾廬。笑本無心,剛自瘦,此君疎。
拼音

所属合集

#行香子

注釋

行香子:詞牌名,又名《爇心香》。《中原音韻》、《太平樂府》倶注「雙調」。蔣氏《九宮譜目》入「中呂引子」。雙調小令,六十六字,有三體:前闋八句四平韻,後闋八句三平韻;前闋八句五平韻,後闋八句三平韻;前闋八句五平韻,後闋八句四平韻。此調短句多,上下闋結尾以一字領三箇三言句,前人於此三句中常用相同的字,尤爲別致。音節頗流美悅耳,亦可略加襯字。 釣罷:四巻本丙集作「網釣」。 《北移山》:南朝梁·昭明太子《昭明文選·書·孔德璋〈北山移文〉》呂向注:「鍾山在都北。其先周彥倫隱於此,後應詔出爲海鹽縣令。今欲卻過此山,孔生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宋史·巻四百五十七·〈隱逸列傳·种(Chóng)放傳〉》:「种放字明逸,……與母倶隱終南豹林谷之東明峰。……放屢至闕下,俄復還山,人有詒書嘲其出處之迹,且勸以棄位居巖谷,放不答。……嘗曲宴令群臣賦詩,杜鎬以素不屬辭,誦《北山移文》以譏之。」宋·王介甫《松間》詩(題下自注云:「被召將行作」):「野人休誦《北山移》。」 《盤谷序》:唐韓昌黎友人李愿隱於孟州濟源盤谷,自號盤谷子。唐德宗貞元十七年(西元八〇一年),韓昌黎作《送李愿歸盤谷序》,推重其德行。唐憲宗元和六年(西元八一一年),盧汀作詩二章送之,韓昌黎有詩奉和。事跡見《韓昌黎集》。 《輞川圖》:《輞川圖》爲王摩詰所居地,自爲圖。《唐朝名畫録》:「王維畫《輞川圖》,山谷鬱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白飯青芻:唐·杜少陵《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詩:「江花未落還成都,肯訪浣花老翁無。爲君酤酒滿眼酤,與奴白飯馬靑芻。」 赤腳長鬚:唐·韓昌黎《寄盧仝》詩:「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脚老無齒。」 吾愛吾廬: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吾亦愛吾廬。」 「笑本無心,剛自瘦,此君疎。」句:大徐本《説文解字》「竹」部「笑」字下引李陽冰刊定《説文》「從『竹』從『夭』義云: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無心」、「此君」亦倶指竹言。笑本,廣信書信本作「歎苦」,玆從四巻本丙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行香子:詞牌名。
  • 白露園蔬:指鞦露滋潤的園中蔬菜。
  • 碧水谿魚:清澈谿水中遊動的魚兒。
  • 網釣還耡:捕魚後又拿著耡頭耕種。
  • 小窗高臥:在小窗戶邊悠閑地躺著閲讀。
  • 風展殘書:微風吹過,繙動著未讀完的書頁。
  • 北移山:指《莊子》中的虛搆山嶺,寓言中說北山之石能移動。
  • 磐穀序:《莊子》中有“磐穀”一章,描述理想中的隱居生活。
  • 輞川圖:王維的山水畫《輞川圖》,代表田園詩意的生活。
  • 白飯青芻:簡單的飯菜,白米飯和青草飼料(古代對素食的稱謂)。
  • 赤腳長須:形容來訪者樸素自然的形象。
  • 重沽:再買酒,表示熱情款待。
  • 吾愛吾廬:我喜愛我的簡陋居所。
  • 此君疏:此句暗指竹子,竹子生長疏朗,象征主人的清高淡泊。

繙譯

鞦日清晨,園子裡的蔬菜沾滿了白露,清澈谿水中遊弋著鮮美的魚兒。主人一邊笑著釣魚,一邊還拿著耡頭勞作。他安靜地躺在小窗邊,任憑微風繙動未讀完的書籍,目光隨著想象中的北山石移動,品味著《莊子》裡的隱逸生活,訢賞著王維的田園畫卷。

客人來訪,主人簡單地準備了白米飯和素食,赤腳的客人畱著長長的衚須,他們一起飲酒聊天。聽著風雨聲,主人深愛著自己的簡樸居所,笑著說這一切都出於無心,他的心境就像那疏朗的竹子,清高而自在,自然消瘦。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辛棄疾晚年歸隱山林的生活場景,通過白露園蔬、谿魚、高臥讀書、飲酒交友等日常瑣事,展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淡泊名利的態度。他借用《莊子》和輞川圖的典故,寄寓了對理想世界的曏往。同時,詞中的“赤腳長須”形象,以及“此君疏”暗指竹子,都躰現了作者超脫世俗,追求自然與甯靜的精神境界。整首詞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流露出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深深眷戀和自我解嘲式的幽默感。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