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欄人 · 越調 · 江夜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箏?隔江和淚聽,滿江長嘆聲。
拼音

所属合集

#元曲三百首

注釋

憑欄人:曲牌名。四句四韻,句式爲七七、五五。 澄澄:肖淨清澈的樣子。 搊:撥動、彈奏。 玉箏:箏的美稱。箏,一種撥絃的橫臥式樂器。 和淚:帶淚。

這首散曲描寫了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靈明凈,營造了一種澄澈寧謐的氣氛。 江上聽琴,水聲樂韻,最易引人遐想。此曲先寫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靈明凈,營造了一種澄澈寧謐的氣氛。在月色中,不知是誰彈起玉箏,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秘幽婉的韻味。第三句則從聽箏人的神態,以背面傳粉的藝術手法,烘託箏聲所表達的哀傷感情。第四句寫江濤澒洞,它像是被箏聲勾起的深沉的嘆息。這樣的寫法,又把感傷之情推進一步。此曲每句不離“江”字,對江的具體描寫也不多,倒是通過那哀婉的箏聲,讓讀者想象幷領略江夜的意蘊。據《太和正間譜》卷首“善歌之士”條載:“善歌者蔣康之,於癸未春,渡南康,夜泊澎蠡之南。其夜將半,江風吞波,山月銜岫,四無人語。康之叩舷而歌‘江水澄澄江月明’之詞,湖上之民,莫不擁衾而聽;推窗出戶,是聽者雜合於岸。少焉,滿江如有長嘆之聲,自此聲譽愈遠矣。”這段文字,可以幫助讀者玩味此曲的神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chōu):用手指按捺。

繙譯

江水清澈澄淨江月明亮,江麪上是什麽人在彈奏玉箏?隔著江水含著淚傾聽,整個江麪都廻蕩著長長的歎息聲。

賞析

這首小令以簡潔而韻味十足的語言,營造出一種清幽而略帶哀怨的意境。“江水澄澄江月明”,描繪出月色下江水的澄澈之美,奠定了整首曲子清寂的氛圍。“江上何人搊玉箏”一句引出了音樂,竝引發讀者的好奇。“隔江和淚聽,滿江長歎聲”,把那種伴著淚水聆聽的情態生動地展現出來,同時“滿江長歎聲”又使哀怨的情緒進一步加深和擴散,讓整個畫麪都充滿了感傷的情調。全曲雖短小,卻情感豐富,極爲動人。

張可久

張可久

元著名散曲家、劇作家,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字伯遠,一説字仲遠,號小山(《詞綜》)。以路吏轉首領官。至正初,曾爲崑山幕僚。工散曲小令,與喬夢符並稱「雙壁」,與張希孟合爲「二張」。小山仕途失意,一生不得志,縱情詩酒,放浪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狀物寫景,刻意於練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其作多淸麗典雅。元曲至小山,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現存小令八百餘首,爲元曲作家中數量之冠。有詞曲集《張小山北曲聯樂府》。又天一閣本《張小山樂府》中有詞四十二首。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