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劉宋王朝的萬里長城已經塌倒,荒廢的營壘秋天長滿野草。
秣陵城裏不少男男女女,至今還歌唱《白符鳩》深深哀悼。
注釋
檀(tán)道濟:劉宋時官至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頗有功名,威名甚重,朝廷頗疑畏之,召入朝。元嘉十三年(436年)春,將遣還鎮,旋召入,下獄被殺。
萬里長城:《宋書·檀道濟傳》載,道濟被捕時,脫帽擲地說:“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意謂加害鎮守江防的大臣,等於毀壞萬里長城。南朝據長江苟安,所以江防的重要,如同秦築長城。此用檀語。
秣(mò)陵:即金陵,楚威王以其地有王氣,埋金鎮之,號曰金陵。地址在今江蘇江寧。
士女:指有識的男男女女。
白符鳩(jiū):舞曲名,出自江南。傳爲吳地百姓患孫皓虐政之作。檀道濟被殺後,人們唱《白符鳩》,乃是譴責劉義康像孫皓一樣暴虐。
序
《經檀道濟故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於寶曆二年(826年)秋經江州檀道濟故壘時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人在前兩句回顧檀道濟被枉殺之事,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後兩句以金陵士女之歌,抒發當時人以及詩人對“枉殺檀江州”的不滿與傷痛。全詩含義深遠,情感豐厚深沉。
賞析
詩人見到檀道濟故壘,回想檀道濟被枉殺一事,頓生感慨,故首兩句即以“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傷之,對檀道濟的無罪被殺這一深悲極痛之事一掬同情之淚。然雖傷之,亦含讚頌景仰檀道濟之意,此從將檀道濟比喻爲巍巍萬里長城可見。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發其沉痛情感。次句“荒營野草秋”,以眼前荒涼蕭條之景寄託其悲涼沉痛之思。由於詩人心頭別有一層現實的悽楚哀感在,因此一登舊壘,便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數百年前遭冤被害者的憤怒的抗議聲立即在耳際迴響。這種歷史與現實在心頭的交感共鳴,不是說明詩人的歷史意識特別強烈,而是說明詩人需要藉助歷史來抨擊現實,抒發積憤,悼念友人。詩人的友人王叔文是中唐的政治家。在唐順宗支持下,他主持永貞革新,興利除弊,曾使“人情大悅”。後來不幸被憲宗“賜死”。詩人認爲這也是自壞長城。三,四兩句化用民謠入詩。據作者自注:“史雲:當時人歌曰‘可憐《白符鳩》,枉殺檀江州。‘”檀道濟的被殺,儘管宋文帝給他羅列了一大堆罪狀,但歷史是公正的,人民的同情在遭冤者一邊。這首民謠就是最好的證明。
全詩的言外之意是說,對於王叔文的無罪被“枉殺”,歷史也會作出公正的判別,人民的同情也在王叔文一邊。借古人的酒杯,澆心中的塊壘,而又妙在不肯說破,遂使全詩意蘊深厚,寄慨無窮。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