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孤城:孤立無援的城池。
- 斷續:時而中斷,時而繼續。
- 霜砧:秋天的搗衣聲,砧指搗衣石。
- 降羌淚:羌族人的眼淚,這裏指邊疆士兵的思鄉之情。
- 老將心:老將的心情,指老將因長期戍守邊疆而感到疲憊和憂鬱。
- 寒壘:寒冷的軍事防禦工事。
- 故關:舊時的關隘,指邊疆的古老關口。
- 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感到悲傷。
- 梅花落:梅花凋落,象徵着冬天的結束和春天的到來。
翻譯
孤立的城池中笛聲迴盪在林間,斷斷續續地與秋霜中的搗衣聲交織。 月夜下,邊疆士兵的淚水如雨,秋風中老將的心情顯得格外沉重。 靜靜地走過遍佈寒霜的軍事工事,暗暗地深入到古老的邊關深處。 梅花凋落,讓人感到無比的惆悵,山川之間再也找不到往日的蹤跡。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邊疆孤城的淒涼景象,通過笛聲、霜砧、羌淚、老將心等元素,深刻表達了戍邊將士的孤獨與思鄉之情。詩中「孤城笛滿林」一句,以笛聲爲媒介,傳達出邊疆的孤寂與哀愁。後句「夜月降羌淚,秋風老將心」則進一步以具象的情感表達,展現了士兵的悲痛與老將的憂鬱。結尾的「惆悵梅花落,山川不可尋」則帶有哲理意味,暗示了時光流轉、人事變遷的無常,增添了詩的深遠意境。
楊巨源
唐代詩人。字景山,後改名巨濟。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五年(789)進士。初爲張弘靖從事,由祕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爲鳳翔少尹,復召授國子司業。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爲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於楊巨源生年,據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於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語。由此推斷,楊當生於755年,卒年不詳。另外同名的還有宋代抗金名將。
► 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