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全玄洲太史冊封趙藩

邯鄲道上夾垂楊,六傳飛塵出建章。 趙國河山連右輔,鄴都詞賦在天潢。 登筵夜對叢臺月,染翰春浮玉署香。 此日流離知滿路,好陳謠俗報君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邯鄲(hán dān):地名,位於今河北省南部。
  • 六傳:指六匹馬牽引的車輛,古代高官出行的儀仗。
  • 建章:指皇宮,這裏特指明朝的皇宮。
  • 趙國:古代國名,今河北省一帶。
  • 右輔:指趙國的輔佐之地,即趙國的周邊地區。
  • 鄴都:古代地名,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曾是曹魏的都城。
  • 天潢:指皇族,這裏指趙藩的皇族身份。
  • 叢臺:趙國都城邯鄲的著名建築,象徵趙國的歷史和文化。
  • 染翰:指書寫,翰指毛筆。
  • 玉署:指翰林院,是明朝的文學和學術機構。
  • 謠俗:指民間的風俗和習慣。

翻譯

邯鄲的道路兩旁種滿了垂楊,六匹馬牽引的車輛飛馳出皇宮。 趙國的河山與右輔地區相連,鄴都的詞賦流傳於皇族之間。 夜晚在宴會上對着叢臺的月光,春天書寫時墨香四溢,彷彿浮動在翰林院的香氣中。 此時流離失所的人們遍佈道路,希望能陳述民間的風俗習慣,報告給君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使者全玄洲太史前往趙藩冊封的場景,通過邯鄲、趙國、鄴都等地名的提及,展現了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詩中「六傳飛塵出建章」一句,生動地描繪了使者出行的盛況,而「染翰春浮玉署香」則巧妙地結合了春天的氣息與翰林院的文學氛圍。結尾的「好陳謠俗報君王」表達了使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以及希望通過報告君王來改善民生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明朝的官方文化,也體現了詩人對民間生活的關注。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