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爲也,不可執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揹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爲,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羸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注釋
取:爲、治理。
爲:指有爲,靠強力去做。
不得己:達不到、得不到。
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聖的物。
執:掌握、執掌。
無爲:順應自然而不強制。
夫:一本作「故」。
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隨:跟隨、順從。
嘘:輕聲和緩地吐氣。
吹:急吐氣。
羸(léi):羸弱、虛弱。
或載或隳:載,安穩。隳,危險。
泰:極、太。
序
在《道德經》裏,老子多處談到統治者應行「無爲」之治。他極力宣傳「無爲」的政治思想,主張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因應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統治者治國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神器:指國家政權。
繙譯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用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爲,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失去。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剛強有羸弱,有安居有危殆。因此,聖人要去除極耑,去除奢侈,去除過度。
賞析
這一章老子深入探討了治理天下的原則。他強調不能用強制的手段去獲取和掌控天下,因爲人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違背他們意願的統治必然導致失敗。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無爲”“無執”,這樣反而能避免失敗和損失。接著描述了世人各種不同的狀態,而聖人懂得順應自然,不追求極耑、奢侈和過度。這反映了老子“無爲而治”和“順應自然”的思想核心,倡導以平和、適度、自然的方式來對待世間萬物和國家治理。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