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爲重要的了。愛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麽不能攻克的;沒有什麽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注釋
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氣、養護身心。對「天」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爲保養天賦。
嗇:愛惜、保養。
早服:早爲準備。
重積德:不斷地積德。
有國之母:有國,含有保國的意思。母,根本、原則。
長生久視:長久地維持、長久存在。
賞析
首先談「治人事天,莫若嗇」。上面提到,「嗇」可以解釋爲治國安邦的根本原則,同時也可以解釋爲節儉的美德。老子提出「嗇」這箇觀念,這在春秋末年的思想界是很獨特的。老子把「儉」當作「三寶」之一,他説:「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他認爲,要「儉」纔可以進一步擴大生活的範圍,否則必死矣。張松如説:「嗇者,亦儉也。嗇就是留有餘地;留有餘地,纔能早爲之備;早爲之備,纔能在事物即將發生之頃及時予以解決;在事物即將發生之頃及時予以解決,纔能廣有蓄積;廣有蓄積,自然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自然就具有了無窮的力量。老子認爲大而維持國家的統治,小而維持生命的長久,都離不開『嗇』這條原則,都要從『嗇』這條原則做起。所以説它是『長生久視之道也』。嗇與儉當然符合『無爲而無不爲』的思想;不過,如果強調它是一種消極、退守的政治傾向,就未免衹從表面形式上看問題,不見得是看到了它的精神實質。」(《老子校讀》第331頁)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