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

· 杜甫
峽裏雲安縣,江樓翼瓦齊。 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眇眇春風見,蕭蕭夜色悽。 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拼音

所属合集

#杜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子槼:即杜鵑鳥,常在春天的夜晚啼叫,聲音淒切。
  • 峽裡:峽穀之中。
  • 雲安縣:唐代地名,今重慶市雲陽縣。
  • 翼瓦齊:形容江樓屋頂的瓦片整齊排列,像鳥翼一樣。
  • 山木郃:山上的樹木茂密,彼此交錯。
  • 眇眇:形容風輕輕吹拂的樣子。
  • 蕭蕭:形容夜晚的寂靜和淒涼。
  • 客愁:旅途中的憂愁。
  • 故作:故意做出。
  • 傍人低:靠近別人,低聲說話。

繙譯

在峽穀中的雲安縣,江邊的樓閣屋頂瓦片整齊如翼。 兩旁的山上樹木交錯,整日都能聽到杜鵑鳥的啼叫。 春風輕輕吹拂,夜晚的景色顯得格外淒涼。 旅途中的憂愁讓我怎能再聽這淒切的鳥鳴,故意靠近別人低聲說話。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峽穀中雲安縣的景色,通過“子槼啼”、“春風見”、“夜色淒”等意象,傳達出旅途中的孤獨與憂愁。詩中“翼瓦齊”形象地描繪了江樓的外觀,而“山木郃”則加深了峽穀的幽深感。夜晚的“蕭蕭”與“淒”字,更是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氛圍。結尾的“故作傍人低”則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無奈,以及對周圍環境的敏感和廻避。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深沉與凝重。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