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文公上方

· 杜甫
野寺隱喬木,山僧高下居。 石門日色異,絳氣橫扶疏。 窈窕入風磴,長蘆紛卷舒。 庭前猛虎臥,遂得文公廬。 俯視萬家邑,煙塵對階除。 吾師雨花外,不下十年餘。 長者自布金,禪龕只晏如。 大珠脫玷翳,白月當空虛。 甫也南北人,蕪蔓少耘鋤。 久遭詩酒污,何事忝簪裾。 王侯與螻蟻,同盡隨丘墟。 願聞第一義,迴向心地初。 金篦刮眼膜,價重百車渠。 無生有汲引,茲理儻吹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yè):拜訪。
  • 絳氣 (jiàng qì):紅色的雲氣,常用來形容神仙或聖賢所在之地的祥瑞之氣。
  • 窈窕 (yǎo tiǎo):形容深遠曲折。
  • 風磴 (fēng dèng):風中的石階。
  • 長蘆 (cháng lú):長長的蘆葦。
  • 文公廬 (wén gōng lú):指文公的住所。
  • 萬家邑 (wàn jiā yì):形容人口衆多的城鎮。
  • 煙塵 (yān chén):塵土和煙霧,常用來形容戰亂或繁忙的景象。
  • 雨花 (yǔ huā):佛教中的一種修行境界,指心境清淨如雨後的花朵。
  • 禪龕 (chán kān):供奉佛像的小閣子。
  • 晏如 (yàn rú):平靜安詳的樣子。
  • 玷翳 (diàn yì):瑕疵和遮蔽。
  • 白月 (bái yuè):明亮的月亮。
  • 蕪蔓 (wú màn):雜草叢生。
  • 耘鋤 (yún chú):耕作,除草。
  • (tiǎn):謙詞,表示自己不配或不夠格。
  • 簪裾 (zān jū):古代官員的服飾,這裏指官職。
  • 丘墟 (qiū xū):廢墟,荒地。
  • 第一義 (dì yī yì):佛教中指最高的真理。
  • 迴向 (huí xiàng):佛教用語,指向佛、法、僧三寶表示敬意和祈願。
  • 心地 (xīn dì):心境,心態。
  • 金篦 (jīn bì):金制的梳子,這裏比喻智慧。
  • 眼膜 (yǎn mó):眼睛的膜,比喻迷惑或障礙。
  • 百車渠 (bǎi chē qú):形容價值極高。
  • 無生 (wú shēng):佛教中指超越生死的境界。
  • 汲引 (jí yǐn):引導,啓發。
  • 吹噓 (chuī xū):誇大,讚揚。

翻譯

野外的寺廟隱藏在茂密的喬木之中,山中的僧人居住在高高低低的地方。 石門前的日色顯得異常,紅色的雲氣橫貫在扶疏之間。 深遠曲折的風中石階,長長的蘆葦隨風捲舒。 庭院前有一隻猛虎臥着,這裏便是文公的住所。 向下俯視,可以看到人口衆多的城鎮,煙塵瀰漫在臺階前。 我的師傅在雨花之外,已經不下十年了。 有德行的人自然會佈施金子,禪龕中只有平靜安詳。 大珠子擺脫了瑕疵和遮蔽,明亮的月亮掛在空中。 我這個南北漂泊的人,田地雜草叢生,少有耕作。 長久以來被詩酒所污,爲何事而愧對官職。 王侯與螻蟻,最終都會化爲廢墟。 我願聽聞最高的真理,向佛、法、僧三寶表示敬意和祈願,迴歸初心。 金制的梳子颳去眼膜,價值極高。 從無生中得到引導,這個道理或許值得讚揚。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對文公的拜訪之作,通過描繪野寺的幽靜和山僧的高潔,表達了對文公及其住所的敬仰。詩中,「絳氣橫扶疏」、「白月當空虛」等句,以色彩和光影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杜甫自謙地反思自己的生活,表達了對高潔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的厭倦。最後,他表達了對佛教最高真理的追求,希望通過修行達到心靈的淨化和昇華。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精神追求。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