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燕

· 杜甫
不獨避霜雪,其如儔侶稀。 四時無失序,八月自知歸。 春色豈相訪,衆雛還識機。 故巢儻未毀,會傍主人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儔侶(chóu lǚ):同伴,朋友。
  • 失序:失去正常的順序或規律。
  • (chú):幼鳥。
  • 識機:察覺時機。
  • (tǎng):倘若,如果。
  • (bàng):靠近,依傍。

翻譯

不僅僅是爲了躲避霜雪,更因爲同伴稀少。 四季沒有失去它的順序,八月燕子自然知道歸去。 春天的景色難道不值得探訪嗎?小燕子們還是能察覺到時機的。 如果舊巢還未被毀,它們會依傍着主人飛翔。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燕子的歸去來表達了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對家園的眷戀。詩中,「不獨避霜雪」一句,既描繪了燕子遷徙的自然現象,也隱喻了人們對環境的適應。後文「四時無失序」強調了自然界的秩序,而「八月自知歸」則展現了燕子對季節變化的敏感。最後兩句則寄託了詩人對家園的深情,希望燕子能回到未被破壞的舊巢,與主人相伴。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家園的深厚情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