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附

· 黎崱
十丈樓船下粵瀧,將軍系組列城降。 中朝一統有今日,南國小臣如此江。 自入羽毛州賦後,須忘鱗介土飛光。 當年百歲秦陀老,何事詩書滯一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粵瀧(yuè lóng):指廣東一帶的河流。
  • 系組:指被捆綁,這裏指被俘。
  • 列城:指連綿不斷的城池。
  • 中朝:指中央朝廷,即元朝。
  • 一統:指全國統一。
  • 南國:指南方的國家或地區。
  • 小臣:謙稱,指自己。
  • 羽毛州賦:可能指某種官方文書或記錄。
  • 鱗介土飛光:比喻過去的榮耀和輝煌。
  • 秦陀:人名,可能指歷史上的某個長壽人物。
  • 滯一邦:停留在一個地方。

翻譯

十丈高的樓船駛過廣東的河流,將軍被俘,連綿的城池紛紛投降。中央朝廷實現了全國的統一,而我這個南國的小臣卻只能面對這樣的江河。自從記錄了羽毛州的賦稅之後,應該忘記過去的榮耀和輝煌。當年那位百歲的秦陀老人,爲何因爲詩書而停留在一個地方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元朝統一南方的歷史背景,通過對比將軍的失敗與自己的無奈,表達了詩人對時代變遷的感慨。詩中「十丈樓船」與「將軍系組」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戰爭的殘酷和個人的無力。後兩句則通過「羽毛州賦」與「鱗介土飛光」的對比,暗示了詩人對過去輝煌的懷念與對現實的無奈。最後以秦陀老人的故事作結,表達了對知識與文化的尊重,同時也透露出對個人命運的思考。

黎崱

元安南國人,字景高,號東山。世居愛州。九歲試童科,爲侍郎,佐淨海軍節度使陳鍵幕。從鍵降元。官至僉歸化路宣撫司事。有《安南志略》。 ► 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