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仲實秋夜感舊

· 薛漢
古道日綿邈,何由探羲軒。六籍載緒餘,攻鑿日已煩。 豈無奇士志,尋枝或忘根。忽聞孤鳳凰,百鳥寂不喧。 邀我澆古胸,泠然酌窪尊。既感氣類殊,況復德義敦。 秋風江海上,英材昔同門。載詠《伐木》章,清夜勞夢魂。 斯文儻未磨,餘事安足論。蕭蕭蒲柳姿,含英伺春暄。 皓首崇明德,懷哉昔人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綿邈(miǎn miǎo):遙遠。
  • 羲軒:指古代的聖王伏羲和軒轅黃帝。
  • 六籍: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 緒餘:指事物的殘餘部分。
  • 攻鑿:指對經典的深入研究。
  • 孤鳳凰:比喻傑出的人才。
  • :此處意爲洗滌、淨化。
  • 泠然(líng rán):清涼的樣子。
  • 窪尊:古代的一種酒器。
  • 氣類:指志同道合的人。
  • 德義:道德和正義。
  • 蒲柳姿:比喻早衰的身體。
  • 含英:含苞待放的花。
  • :等待。
  • 春暄:春天的溫暖。
  • 皓首:白髮,指年老。
  • 明德:高尚的品德。

翻譯

古道日漸遙遠,如何能探尋到伏羲和軒轅的足跡。六經中記載的只是他們的殘餘,對這些經典的深入研究日益繁瑣。難道沒有志士想要追尋,卻有時會忘記根本。突然聽到孤鳳凰的鳴叫,百鳥都寂靜無聲。邀請我用這清涼的酒洗滌我的古舊胸襟,我獨自酌飲着窪尊中的酒。既感受到與志同道合之人的不同,更感到道德和正義的深厚。秋風在江海上吹拂,英才們曾是同門。我們共同詠唱《伐木》之章,清夜中勞煩夢魂。這些文學作品若未被磨滅,其他的事情又何足掛齒。我這早衰的身體,含苞待放等待春天的溫暖。白髮蒼蒼,我崇尚高尚的品德,懷念古人的言語。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古代文化的嚮往和對當代學術的批判。詩中,「古道日綿邈」一句,即展現了詩人對遠古時代的懷念和對現實的不滿。通過「孤鳳凰」與「百鳥」的對比,詩人讚美了真正的才子,並對那些只知鑽研經典而忽視根本的學者表示了批評。詩的最後,詩人表達了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對古人智慧的懷念,體現了詩人對精神世界的堅守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薛漢

元溫州永嘉人,字宗海。幼力學,有令譽。以青田教諭,遷諸暨州學正。泰定帝時選充國子助教卒。工詩文,尤善於鑑辨古物。有《宗海集》。 ► 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