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 韓偓
辛夷才謝小桃發,蹋青過後寒食前。 四時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吳國地遙江接海,漢陵魂斷草連天。 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
拼音

所属合集

#三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辛夷(xīn yí):指木蘭花。
  • 謝:凋謝。
  • 小桃:指早春的桃花。
  • 蹋青:即踏青,春日郊遊。
  •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古代有禁火習俗。
  • 吳國:指古代吳地,今江蘇一帶。
  • 地遙:地遠。
  • 江接海:江水流向大海,形容江面寬廣。
  • 漢陵:指漢朝皇帝的陵墓。
  • 魂斷:形容極度悲傷。
  • 新愁舊恨:新的憂愁和舊的怨恨。
  • 甕底眠:指醉酒後的睡眠,甕底指酒甕底部。

翻譯

木蘭花剛剛凋謝,早春的桃花便開始綻放,春日郊遊過後,寒食節即將來臨。四季之中,三月最爲美好,但青春年華卻是一去不復返。吳地遙遠,江水寬廣,彷彿與海相連;漢朝皇帝的陵墓,草木茂盛,彷彿連天。新的憂愁和舊的怨恨,真是無可奈何,只能在鄰家醉酒後的甕底沉睡。

賞析

這首作品以春日景象爲背景,通過對辛夷、小桃等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時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詩中「四時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深刻反映了詩人對青春流逝的無奈與哀愁。後兩句通過對吳國地遙、漢陵魂斷的描寫,進一步抒發了對歷史滄桑的感慨。結尾的「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則以醉酒沉睡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現實困境的逃避與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韓偓詩歌的獨特魅力。

韓偓

韓偓

韓偓,晚唐五代詩人,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 3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