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常秀才寄簡歸州鄭使君借猿

· 許渾
謝守攜猿東路長,嫋藤穿竹似瀟湘。 碧山初暝嘯秋月,紅樹生寒啼曉霜。 陌上楚人皆駐馬,裏中巴客半歸鄉。 心知欲借南遊侶,未到三聲恐斷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謝守:指謝靈運,東晉時期的文學家、政治家。
  • 嫋藤:細長柔軟的藤蔓。
  • 瀟湘:指湖南的瀟水和湘江,常用來泛指湖南地區。
  • (míng):日落,天黑。
  • :動物發出的長而響亮的聲音。
  • 紅樹:指秋天變紅的樹葉。
  • :鳥類鳴叫。
  • 曉霜:清晨的霜。
  • 陌上:田間的小路。
  • 楚人:指楚地的居民,楚地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帶。
  • 巴客:指巴地的居民,巴地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東部。
  • 歸鄉:返回故鄉。
  • 南遊侶:指南遊的伴侶。
  • 三聲:指猿猴的三聲啼叫,常用來象徵哀愁。
  • 恐斷腸:形容極度悲傷。

翻譯

謝靈運攜帶着猿猴,沿着東邊的路途漫長前行,細長的藤蔓穿過竹林,彷彿置身於瀟湘之地。 碧綠的山巒在秋夜初暗時,猿猴對着秋月發出長嘯;紅葉在清晨的霜中,猿猴因寒冷而啼叫。 田間小路上,楚地的行人紛紛停下馬匹;村落中,巴地的旅客多半已經歸鄉。 心中明白,想要借用南遊的伴侶,但還未聽到猿猴的三聲啼叫,恐怕已經感到極度的悲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許渾對謝靈運攜猿東行的想象,通過猿猴的啼叫和自然景色的變化,表達了詩人對旅途的感慨和對故鄉的思念。詩中「碧山初暝嘯秋月,紅樹生寒啼曉霜」一句,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展現了猿猴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內心的孤寂與哀愁。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旅途的複雜情感。

許渾

許渾

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