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古木
楞伽古木山門前,下有山石摩蒼天。
道林卓錫舊種此,髣髴於今八百年。
皴皮刳腹不自愛,猶是童童一車蓋。
矯然化作龍虎蟠,勁節不爲霜雪改。
或時孤高烈風起,蒼茫白日雷雨至。
從容下蔭數百人,赤金六月流清氣。
捲曲擁腫也可憐,天賦樗散終天全。
道材不世骨已朽,人間歲月何足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楞伽:指楞伽山,此處指山中的樹木。
- 皴皮:樹皮上的裂紋。
- 刳腹:剖開腹部,此處形容樹幹中空。
- 童童:茂盛的樣子。
- 車蓋:古代車上的遮陽避雨的傘蓋,此處形容樹冠寬大。
- 龍虎蟠:形容樹幹彎曲如龍虎盤踞。
- 勁節:堅硬的枝節。
- 樗散:指無用之材,此處比喻樹木雖老但生命力強。
翻譯
在楞伽山的山門前,古老的樹木矗立,山石高聳直抵蒼天。 道林中的高僧曾在此植樹,彷彿至今已有八百年。 樹皮裂開,樹幹中空,卻不自憐,依舊茂盛如車蓋。 樹幹彎曲如龍虎盤踞,堅硬的枝節不因霜雪而改變。 有時孤傲地迎着烈風,蒼茫白日下雷雨降臨。 從容地爲數百人提供遮蔭,六月炎熱中散發清涼之氣。 即使樹皮捲曲,樹幹臃腫,也值得憐愛,天賦予它樗散的特質,始終保持完整。 雖然不是世間的有用之材,但歲月已逝,人間歲月又何足掛齒。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楞伽山門前一棵古老樹木的形象,通過對其樹皮裂紋、樹幹中空、樹冠茂盛等細節的刻畫,展現了樹木歷經風雨仍堅韌不拔的生命力。詩中「矯然化作龍虎蟠,勁節不爲霜雪改」等句,以龍虎蟠踞、勁節不改的意象,讚美了樹木的頑強與不屈。結尾處「道材不世骨已朽,人間歲月何足言」則表達了詩人對歲月流轉的感慨,以及對自然界中堅韌生命力的敬仰。
張伯淳
伯淳,字師道,杭州崇德人。少善書法,宋末應童子科,□宗命給巨筆大紙寫之。伯淳書天字在紙中間以進,詰之,對曰:「惟天爲大,惟堯則之。」□宗喜,遂中選。尋舉進士,累除太學錄。元至元二十三年,用薦者言,授杭州路儒學教授,遷浙東道按察司知事。二十八年,擢福建廉訪司知事。歲餘,召至闕下,論事數十條,皆當世急務,辭意剴切,世祖爲之動容。命至政事堂,將重用之,固辭。授翰林直學士,謁告歸,授慶元路總管府治中。大德四年,即家拜侍講學士。明年造朝,扈從上都。又明年卒,諡文穆。師道稱趙魏公孟頫爲內弟,與巴西鄧文原同直詞林,情義款洽。文原嘗謂師道爲文,恥尚鉤棘,而春容紆餘,鏗乎如金石之交奏,然不喜以藻翰自能,歿後無成稿。其子河東宣慰副使採,長孫武康縣尹炯,訪求遺逸,釐爲十卷。蜀郡虞集爲序,刊之右塾,時至正六年也。
► 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