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楊忠齋

五年新召綍,六館舊儒冠。 枌社年來好,棠陰種處難。 家貧書簏富,居隘酒尊寬。 郡府多諮問,閻閭遂妥安。 少遊鄉譽藹,老杜士心歡。 盤屈千軍筆,遲迴四品官。 使車將秣馬,仙馭已鞭鸞。 憶昔親師範,論交在歲寒。 離羣雖苦早,爲善每相觀。 頃日留班著,臨風欠羽翰。 嗣音無間斷,滿紙話辛酸。 歸恨幽明隔,時將簡牘看。 殊方悲宿草,餘慶屬庭蘭。 身世誰能駐,聲名死不□。 涉江傳楚些,有淚溼毫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fú):古代指細麻布。
  • 枌社 (fén shè):指古代的學校。
  • 書簏 (shū lù):裝書的竹箱。
  • 閻閭 (yán lǘ):指普通百姓的居住區。
  • 少遊:指年輕時的遊歷。
  • 老杜:指杜甫,唐代著名詩人。
  • 秣馬 (mò mǎ):餵馬。
  • 仙馭 (xiān yù):指仙人的車駕。
  • 歲寒:指嚴冬,比喻艱難時期。
  • 羽翰 (yǔ hàn):羽毛,比喻文采或書信。
  • 嗣音 (sì yīn):繼承的聲音,指繼續保持聯繫。
  • 宿草 (sù cǎo):指墓地上的草,比喻死亡。
  • 餘慶 (yú qìng):指留下的喜慶或福澤。
  • 庭蘭 (tíng lán):庭院中的蘭花,比喻美好的家風或後代。
  • 涉江:指渡過江河,這裏可能指詩人的旅行或遷徙。
  • 楚些 (chǔ xiē):楚地的歌謠,這裏指詩人的詩作。

翻譯

五年來,新的細麻布被召集,六館中的舊儒冠。 學校近年來情況良好,但棠陰下的種植卻難以進行。 家中雖貧窮,書箱卻豐富,居住雖狹窄,酒杯卻寬敞。 郡府經常諮詢,百姓居住區便得以安寧。 年輕時的遊歷聲譽顯赫,老杜的士人心生歡喜。 筆下盤曲如千軍,四品官職卻遲迴。 使車即將餵馬,仙人的車駕已驅趕鸞鳥。 回憶起親自師範,在艱難歲月中論交。 雖然離羣早,但爲善總是相互觀摩。 近日留在朝中,臨風卻缺少文采。 繼承的聲音不斷,滿紙都是辛酸的話語。 歸去恨幽明相隔,時常翻看簡牘。 異鄉悲嘆墓草,留下的喜慶屬於庭院中的蘭花。 身世誰能長久,聲名死後不滅。 渡江傳來楚地的歌謠,淚水溼透了筆端。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逝去友人的深切懷念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通過對比新舊、貧富、安寧與動盪,描繪了生活的多面性。詩人回憶與友人的交往,感慨於友人的品德與才華,同時也表達了對生命無常和名聲長存的思考。詩的結尾,以渡江傳來的楚歌和溼透的筆端,寄託了對友人的無盡思念和哀傷。

張伯淳

伯淳,字師道,杭州崇德人。少善書法,宋末應童子科,□宗命給巨筆大紙寫之。伯淳書天字在紙中間以進,詰之,對曰:「惟天爲大,惟堯則之。」□宗喜,遂中選。尋舉進士,累除太學錄。元至元二十三年,用薦者言,授杭州路儒學教授,遷浙東道按察司知事。二十八年,擢福建廉訪司知事。歲餘,召至闕下,論事數十條,皆當世急務,辭意剴切,世祖爲之動容。命至政事堂,將重用之,固辭。授翰林直學士,謁告歸,授慶元路總管府治中。大德四年,即家拜侍講學士。明年造朝,扈從上都。又明年卒,諡文穆。師道稱趙魏公孟頫爲內弟,與巴西鄧文原同直詞林,情義款洽。文原嘗謂師道爲文,恥尚鉤棘,而春容紆餘,鏗乎如金石之交奏,然不喜以藻翰自能,歿後無成稿。其子河東宣慰副使採,長孫武康縣尹炯,訪求遺逸,釐爲十卷。蜀郡虞集爲序,刊之右塾,時至正六年也。 ► 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