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彭陽公志文畢有感

延陵留表墓,峴首送沈碑。 敢伐不加點,猶當無愧辭。 百生終莫報,九死諒難追。 待得生金後,川原亦幾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zhuàn):撰寫,寫作。
  • 彭陽公:指詩中提到的歷史人物。
  • 志文:記載事蹟的文字。
  • :完成。
  • 延陵:地名,指延陵季子的墓地。
  • 留表墓:留下墓表,即墓碑。
  • 峴首:山名,此處指峴山,有沈約的碑文。
  • 送沈碑:指沈約的碑文。
  • 敢伐:敢於批評。
  • 不加點:不加修改,即一氣呵成。
  • 無愧辭:無愧於心的話語。
  • 百生:百世,指後世。
  • 終莫報:最終無法報答。
  • 九死:多次瀕臨死亡。
  • 諒難追:確實難以追回。
  • 生金:指金石不朽,比喻文字流傳久遠。
  • 川原:河流和原野,泛指大地。
  • 亦幾移:也會有所變遷。

翻譯

完成了爲彭陽公撰寫的墓誌文,我心中感慨萬千。 如同延陵季子留下墓表,峴山之上沈約的碑文被送別。 我敢於批評,文字一氣呵成,無需修改,自認爲無愧於心。 即使百世之後,我也無法報答這份恩情,九死一生也難以追回。 等到金石般的文字流傳後,大地也會經歷幾番變遷。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李商隱在完成彭陽公墓誌文後的深沉感慨。詩中通過對比延陵季子的墓表和峴山沈約的碑文,展現了詩人對自己文字的自信與自責。他敢於直言不諱,文字流暢,自認爲無愧於心,但同時也深感無法報答彭陽公的恩情,即使歷經生死也難以追回。最後,詩人以金石不朽比喻文字的流傳,暗示了時間的無情和歷史的變遷。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李商隱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