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與太學同舍會葆真

明波影千柳,紺屋朝萬荷。 物新感節移,意定覺景多。 游魚聚亭影,鏡面散微渦。 江湖豈在遠,所欠雨一蓑。 忽看帶箭禽,三嘆無奈何。
拼音

所属合集

#夏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夏至日: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是一年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
  • 太學: 古代的最高學府,這裏指宋代的國子監。
  • 葆真: 莊重而真實的聚會,可能指學術討論或詩文雅集。
  • 紺屋: 深青色的房屋,古代常用以形容皇家或官署的建築。
  • 萬荷: 數量極多的荷花,象徵着夏日的生機和繁盛。
  • : 陽光,引申爲景象或景色。
  • 游魚聚亭影: 遊動的魚兒聚集在亭子的倒影中,描繪出寧靜的池塘畫面。
  • 鏡面散微渦: 池水如鏡,微風吹過,水面泛起小小的漣漪。
  • 江湖豈在遠: 指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即使遠離官場也不覺得遙遠。
  • 所欠: 缺少的,此處可能指缺少適合的環境或條件。
  • 雨一蓑: 指披着蓑衣在雨中漫步,象徵隱逸的生活方式。
  • 帶箭禽: 帶有箭矢的鳥,可能寓意受困或被捕獲。
  • 三嘆無奈何: 三次嘆息,表示對某種無法改變的情況感到無奈。

翻譯

夏日陽光下,清澈的波光映照着千條垂柳,深青色的太學裏,無數荷花盛開迎接清晨。季節更迭,萬物更新,心境平和,感受到的景色更加豐富。魚兒在亭子的倒影間嬉戲,池面如同鏡子,微風輕拂,漾起一圈圈細小的漣漪。雖然理想中的自由生活似乎遙不可及,但只要有一蓑風雨,就能體驗到那般境界。突然看見一隻帶着箭矢的鳥,我不禁三次嘆息,感嘆命運無常。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夏至日在太學與同僚們聚會時的所見所感。首聯通過明波、柳影和紺屋、荷葉的鮮明對比,展現了夏日的生機與靜謐。頷聯表達了詩人因季節變換而引發的內心感受,以及對眼前美景的欣賞。頸聯通過游魚和鏡面的細節描寫,寓言了追求心靈寧靜的理想生活。尾聯則以帶箭禽的意外出現,象徵人生的無奈和命運的捉弄,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現實困境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優美,情感深沉,體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生哲思。

陳與義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爲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 6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