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 · 鄭風 · 風雨

風雨悽悽,雞鳴喈喈。 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 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夜色正濃悽風苦雨淅淅瀝瀝不停,雞啼聲聲此起彼伏打破寂寥長空。我苦苦等待終於盼回遠行的人兒,怎能不教我懸望的心靈重歸平靜? 夜色正深沉風疾雨驟伊人難入夢,雞鳴聲碎遠和近應打破寂靜夜空。我苦苦懸望終於見到我的心上人,怎能不教我一身的相思病化清風? 風雨驟黎明悄悄來臨仍如夜未明,雞叫三遍五更天還在咕咕沒個停。我終於又見久別郎君的熟悉身影,怎能不讓我喜出望外而如雨涕零?

注釋

悽悽:寒涼。 喈(jiē)喈:雞呼伴的叫聲。 云:語助詞。 胡:何、怎麼、爲什麼。 夷:平,指心情從焦慮到平靜。 瀟瀟:形容風急雨驟。 膠膠:或作「嘐嘐」,雞呼伴的叫聲。 瘳(chōu):病癒,此指愁思縈懷的心病消除。 晦(huì):昏暗。

《國風·鄭風·風雨》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現代學者一般認爲這是寫女子與久別的丈夫(或情人)重逢的詩。全詩三章,每章十六字。此詩採用一唱三嘆、反覆吟詠的形式,但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達情更爲充分,詩味更加深長。

賞析

這是一首風雨懷人的名作。在一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早晨,這位苦苦懷人的女子,「既見君子」之時,那種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謂溢於言表。難以形容,唯一唱三嘆而長歌之。大致上是說,一個風雨交加的深夜,一位妻子正在焦急地等待外出的丈夫回來,燈花閃耀,她神色不安,時而從被裏坐起看一看窗外,有無親人那熟悉的身影。室外寒風苦雨,悽悽涼涼,又聽到雞鳴聲聲,更加打破了漫漫長夜的寂寥。 全詩三章。第一章從感覺寒意寫風雨,第二章從聽覺來寫風雨。風雨瀟瀟,即風雨急驟,急驟之貌從何而來,這對於獨處於「小屋靜「之下的盼歸人而言,聽到風雨聲就可明瞭,風急雨驟,加之雞鳴聲聲不息,擾亂着夜的清靜,擾亂着女人的心境。最後終於在疾風暴雨中的看到丈夫回到了她的身旁,她那積思之病頓時痊癒了。百般相思,千般悵痛,萬般怨恨,剎那間化作輕風流雲而逝。 第三章,應該是黎明時分了。因爲雞叫三遍即天明。此詩三章,可以看作雞叫三遍。按古代計時制度,一夜分五更,雞從半夜起叫頭遍,那時是三更時分,現在應該是五更時分了。「風雨如晦」,其意即指白天颳風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樣。因此這當然是天明的時候了。透明時分,雞叫三遍,丈夫回來了。這一章視覺、聽覺一齊感受風雨之苦,渴盼之苦。雖然帶進了一身寒氣,但妻子仍然是抑制不住的喜悅躍上眉稍。 此詩三章疊詠,詩境單純。而藝術的辯證法恰恰在於愈單純而愈豐富。從詩藝、詩旨看,《風雨》都具有豐富的藝術意蘊,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蘊涵性的頃刻,包前啓後。在情境的選擇上,詩篇不寫未見之前綿綿無盡的相思之苦,也不寫相見之後載笑載言的歡聚之樂,而是重章渲染「既見」之時的喜出望外之情。而這一頃刻,正是最富於蘊涵性的頃刻。讀者透過這位女子難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見她在「既見」之前,白日的「願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間的「耿耿不寐,如有隱憂」之情;也能想見在「既見」之後,夫婦間的「既見覆關,載笑載言」和「維士與女,伊其相謔」的融融之樂。以少許勝多許,以頃刻蘊過程,這是構思的巧妙。 哀景寫樂,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風雨、雞鳴起興,這些兼有賦景意味的興句,重筆描繪出一幅寒冷陰暗、雞聲四起的背景。當此之時,最易勾起離情別緒。賦景之句,也確成寫情之語。風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無聊;羣雞陣啼和懷人動盪之思;雞守時而鳴與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謂契合無間,層層映襯。然而,正在這幾乎絕望的悽風苦雨之時,懷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見」了久別的情郎;驟見之喜,歡欣之情,自可想見。而此時悽風苦雨中的羣雞亂鳴,也似成了煦風春雨時的羣雞歡唱了。這種情景反襯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董齋詩話》)。這一手法,確實不唯見諸《小雅·采薇》,而是《詩經》中詩人的常用之法。 煉詞申意,循序有進。詩篇的結構是單純的,三章疊詠;詩人的易詞寫景卻是講究的,它細膩地表現出了人的不同感受。悽悽,是女子對風雨寒涼的感覺;瀟瀟,則從聽覺見出夜雨驟急;如夜的晦冥,又從視覺展現眼前景象。易詞寫景的這種微妙性,姚際恆《詩經通論》曾有精到的分析(見名家點評)。詩篇在易詞申意的同時,對時態的運動和情態的發展,又有循序漸進的微妙表現。關於時態的漸進,姚氏說,「喈喈」爲衆聲和,初鳴聲尚微,但覺其衆和耳。「膠膠」,同聲高大也。三號以後,天將曉,相續不已矣。民間尚有「雞鳴三遍天將明」之說;《風雨》的三章相疊,或許正是以此習慣規律爲基礎的。隨着時態的發展,懷人女子「既見君子」時的心態也漸次有進。「云胡不夷」,以反詰句式,語氣熱烈,言其心情大悅;「云胡不瘳」,言積思之病,至此而愈,語氣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則喜悅之情,難以掩飾,以至大聲疾呼了。天氣由夜晦而至晨晦,雞鳴由聲微而至聲高,情感的變化則由乍見驚疑而至確信高呼。

無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