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拼音

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説:「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都城的人人紛紛傳説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嚮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人使用,幷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

注釋

穿井得一人:節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中華書局2012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穿,挖掘、開鑿。《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前235)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二十六卷,分爲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 宋: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溉(gài)汲(jí):打水澆田。溉,澆灌、灌溉。汲,從井裏取水。 及:待,等到。 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 道:講述。 聞之於宋君:使宋國的國軍知道這件事。聞,知道、聽說,這裏是“使知道”的意思。 對:應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得到一個人的勞動力。 求聞之若此:一作“求能之若此”。

《察傳》選自《呂氏春秋·愼行論第二》。「察傳」即明察傳聞之意。文中認爲傳聞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處,應加以審察、深思和驗證,否則將鑄成大錯,甚至導致國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爲論據,生動有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這篇文章並不是古詩詞,而是一則寓言故事。

註釋

無特別需要註釋的詞語。

翻譯

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打水澆田,常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都城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丁氏問這件事,丁氏回答說:「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尋求傳聞,還不如沒有聽到。

賞析

這個故事通過講述丁氏挖井後對別人說的話被誤解和傳播,強調了對於傳聞應持審慎態度,不能輕信盲從,否則很容易造成以訛傳訛的情況。它告誡人們不可輕信傳言,須實地考察,進行思考和分析,以避免被虛假信息誤導,充滿了生活智慧和哲理。

呂不韋

呂不韋

中國戰國時代衞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著名商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後位及秦相,在秦爲相十三年。廣招門客以「兼儒墨,合名法」爲思想中心,合力編撰《呂氏春秋》,有系統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後爲先秦雜家代表人物之一。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下令將其流放至蜀地(今四川),不韋憂懼交加,於是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陽)自鴆而亡。 ► 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