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范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揹着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隻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爲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注釋

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亡,逃亡。 則:但是 負:用背馱東西。 錘(chuí):槌子或棒子。 況然:形容鐘聲。 遽(jù):立刻。 悖(bèi):荒謬。 惡(e):害怕。

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爲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呂不韋

呂不韋

中國戰國時代衞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著名商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後位及秦相,在秦爲相十三年。廣招門客以「兼儒墨,合名法」爲思想中心,合力編撰《呂氏春秋》,有系統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後爲先秦雜家代表人物之一。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下令將其流放至蜀地(今四川),不韋憂懼交加,於是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陽)自鴆而亡。 ► 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