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三夜漫成寄江南友

· 李裕
草井度涼螢,風簾燭燄清。 長秋爲客日,明月搗衣聲。 歸夢頻宵見,愁心徹曉生。 故園有叢菊,早晚掇秋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草井:長滿草的井邊。
  • 度涼螢:飛過的螢火蟲。
  • 風簾:被風吹動的簾子。
  • 燭燄:燭光。
  • 長秋:漫長的秋天。
  • 爲客日:作爲客人的日子。
  • 明月搗衣聲:明亮的月光下,傳來搗衣的聲音。
  • 歸夢:回家的夢。
  • 頻宵見:頻繁地在夜晚夢見。
  • 愁心:憂愁的心情。
  • 徹曉生:整夜都在產生。
  • 故園:故鄉。
  • 叢菊:一叢叢的菊花。
  • 早晚掇秋英:遲早會採摘秋天的菊花。

翻譯

長滿草的井邊,涼爽的螢火蟲飛過,風吹動簾子,燭光顯得格外清亮。 漫長的秋天裏,我作爲客人,夜晚明亮的月光下,傳來搗衣的聲音。 回家的夢在夜晚頻繁出現,憂愁的心情整夜都在產生。 故鄉有一叢叢的菊花,遲早我會去採摘秋天的菊花。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秋夜的客居情景,通過「草井」、「涼螢」、「風簾」、「燭燄」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略帶憂鬱的氛圍。詩中「明月搗衣聲」一句,既展現了秋夜的寧靜,又隱含了家的溫馨與思念。後兩句直接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和對歸家的渴望,情感真摯動人。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眷戀和對歸途的期盼。

李裕

元婺州東陽人,字公饒。文宗至順元年進士。少從許謙學,撰《至治聖德頌》。英宗召見,令宿衛禁中。文宗時授承事郎,同知汴梁路陳州事,有惠政。改道州路總管府推官,時裕已卒一月。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