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庸開平書事次韻四首

· 袁桷
馬足曾窮五色河,更將舌本品浮槎。 新聲促軫傳三疊,寶構懸鈴鎮四阿。 短榻雁來愁不奈,小窗人去酌毋多。 白頭慵作東封頌,願效諸生賦止戈。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伯庸: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開平:地名,今屬廣東省。
  • 五色河:指神話中的河流,這裏可能比喻旅途的艱險。
  • 浮槎(fú chá):古代傳說中能浮於水上的木筏,比喻遠行。
  • 促軫(cù zhěn):急促的琴絃聲。
  • 三疊:指琴曲中的三重奏。
  • 寶構:華麗的建築。
  • 懸鈴:掛在建築物上的鈴鐺。
  • 四阿:四方,泛指四周。
  • 短榻:矮小的牀。
  • 東封頌:古代帝王封禪時所寫的頌詞,這裏指官方的頌揚文辭。
  • 止戈:停止戰爭,和平。

翻譯

馬蹄曾踏遍五色河的艱險,如今又用舌尖品味着漂浮的木筏。 新曲急促的琴聲傳來了三重奏,華麗的建築上懸掛的鈴鐺鎮守着四方。 矮小的牀上,孤雁南來,愁緒難以承受;小窗邊,人已離去,酒也不需多酌。 白髮蒼蒼,懶得再寫東封的頌詞,只願效仿諸生,賦詩祈願和平。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旅途的艱險與宮廷的華麗,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深切渴望。詩中「五色河」與「浮槎」象徵着詩人的遠行與探索,而「新聲促軫傳三疊」則展現了宮廷音樂的繁華。後兩句轉爲抒情,以「短榻」與「小窗」爲背景,表達了詩人對離別與衰老的感慨。結尾的「東封頌」與「止戈」形成對比,顯示了詩人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嚮往。

袁桷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爲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諡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