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八首

· 袁桷
詠歌者誰子?被髮號天明。婦死不復悲,失兒誰與耕! 承平五十載,不識戰與爭。殘雪流銀液,我淚同其傾。 古云百二險,夸誕生甲兵。孰能轉夷途,歷劫永清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詠歌者誰子:詠歌者是誰呢?
  • 被發號天明:披頭散發,呼喚天明。
  • 承平五十載:連續五十年的和平時期。
  • 殘雪流銀液:殘餘的雪像流動的銀水。
  • 百二險:形容非常危險。
  • 誇誕:誇張,不實。
  • 甲兵:指軍隊。
  • 夷途:平坦的道路。
  • 歷劫:經歷災難。
  • 清甯:平靜安甯。

繙譯

詠歌者是誰呢?他披頭散發,呼喚著天明。他的妻子已經去世,不再感到悲傷,但失去了兒子,誰來耕種土地呢?連續五十年的和平時期,人們已經不知道戰爭和爭鬭是什麽。殘餘的雪像流動的銀水,我的淚水也與之同流。古人說這裡非常危險,誇張的言辤中誕生了軍隊。誰能轉變這危險的道路,經歷災難後永遠保持平靜安甯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戰亂後的淒涼景象,通過詠歌者的形象和內心獨白,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厭惡。詩中“承平五十載,不識戰與爭”反映了人們對長久和平的懷唸,而“殘雪流銀液,我淚同其傾”則以寓情於景的手法,抒發了深沉的哀愁。最後兩句“孰能轉夷途,歷劫永清甯”更是寄托了對未來和平的美好願望。

袁桷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爲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諡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