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龍門舟次

三月三日春氣足,春浮海外無拘束。千艫百葦載春流,春山春水爲誰綠。 自居涯角四經春,滿懷春事疇堪屬。清明上巳漫從時,洗舊淘新未免俗。 無花無酒對煙風,遠望高歌盡一曲。豈知歌盡出春愁,一寸柔腸春斷續。 春初春仲又春三,九十春光如轉燭。春光於世獨何求,久客依人多忤觸。 人生有情空自毒。春去春回那可贖。我亦欲東與春歸,安能居此爲春促。
拼音

所属合集

#上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月三日:農曆三月初三,中國傳統節日上巳節。
  • 龍門: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指某處的渡口或關口。
  • 舟次:船隻停泊的地方。
  • (lú):船頭。
  • :蘆葦,此處指用蘆葦編織的小船。
  • 涯角:天涯海角,指極遠的地方。
  • (chóu):田地,引申爲事務或領域。
  • 上巳:農曆三月初三,中國傳統節日,有踏青、祭祀等習俗。
  • 洗舊淘新:指上巳節的傳統習俗,洗滌舊物,迎接新的一年。
  • 柔腸:比喻內心柔軟、多情。
  • 九十春光:指整個春季,共九十天。
  • 轉燭:比喻時間短暫,轉瞬即逝。
  • 忤觸(wǔ chù):牴觸,不順從。
  • 自毒:自我傷害,此處指因情而自苦。
  • (shú):贖回,挽回。
  • 欲東:想要向東去。
  • 安能:怎麼能。
  • (cù):催促,急迫。

翻譯

三月三日,春意盎然,春意在海外自由飄蕩。千艘船隻,百隻蘆葦編織的小船,載着春水,春山春水爲誰而綠? 自我居住在這天涯海角,已經歷了四個春天,滿懷春事,誰能與我共享?清明和上巳節,不過是隨波逐流,洗滌舊物,迎接新年,卻難免俗氣。 無花無酒,面對煙霧般的風,遠望高歌,一曲終了。豈知歌聲中充滿了春愁,一寸寸柔腸,春意斷續。 春初春仲,又到春三,九十天的春光如同轉瞬即逝的燭光。春光對這世界有何所求,我久居他鄉,多有牴觸。 人生若有所情,只會自我傷害。春去春回,怎能贖回?我也想向東去,與春同歸,怎能安居此地,爲春所迫。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日的景象與詩人內心的情感交織。詩中,「三月三日」「春浮海外」等句,展現了春日的生機與自由,而「千艫百葦載春流」則形象地描繪了春水的流動與船隻的繁忙。後文通過「無花無酒對煙風」等句,表達了詩人在春日中的孤獨與愁思。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通過對春光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