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感懷四十首

薰蕕不共器,鴞鳳本殊羣。 豈有鑑衡混,而能忠佞分。 敗醪由惡犬,蔽日是浮雲。 萬里滄浪曲,仍從孺子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薰蕕(xūn yóu):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惡不同的人或事物。
  • 鴞鳳:鴞和鳳凰,比喻惡與善。
  • 鑑衡:鑑別和衡量,這裏指辨別是非的能力。
  • 敗醪(láo):變質的酒。
  • 蔽日:遮擋陽光。
  • 滄浪:指江河湖海。
  • 孺子:指年輕人,這裏可能指有志之士。

翻譯

香草和臭草不會共存於同一器皿,鴞鳥和鳳凰本就屬於不同的羣體。 豈能因爲鑑別能力的混淆,而使得忠誠與奸佞難以區分。 變質的酒是因爲惡犬的破壞,遮擋陽光的是浮雲。 在萬里江河的曲折之處,我仍然能聽到年輕人的聲音。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香草與臭草、鴞鳥與鳳凰,表達了善惡分明、忠奸不容混淆的觀點。詩中「鑑衡混」與「忠佞分」形成鮮明對比,強調了辨別是非的重要性。後兩句以「敗醪」和「蔽日」爲喻,暗示了不良因素對正直之事的破壞。最後提到「孺子」的聲音,顯示了對年輕一代的期望和信任。整首詩語言簡練,意象生動,表達了對社會正義和年輕力量的堅定信念。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